Economists Nov 17th 2007

一種新的高等教育評鑑指標,為了眼光銳利的消費者

想要確切得知學生和納稅人在大學中花的錢到哪去了是一門麻煩事。現在OECD(一個總部設在巴黎,有錢國家的智庫)計畫藉著設置第一個國際大學間的比較機制,看看大學是如何成功地教學,來讓這個難題簡單一些。

這會是個突破。此時只有兩個機構嘗試在做全球大學間的評比。上海交通大學從2003年開始做,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THE),一家英國週刊,則從2004年開始做類似的評比。被無常、全球化下的教育市場的參與者仔細觀察的這些索引,反映出的是一些像是教職員的水準、得了多少獎以及發了幾篇論文等等的「投入」(inputs)。這個新想法是試著去看結果如何-究竟多少知識被傳授了。

「與其假設說一個學校花多一些錢必定會比較好,或是用其他的替代方法來評定品質,我們要看的是學習的成果。」Andreas Schleicher,OECD教育研究的大頭解釋到。如同OECD去評定中等以及高等教育時,是去抽樣幾個國家的年輕人群體閱讀和數學的成績,他們也將會從大學生中取樣,看他們在大學中學到什麼。

只要有夠多的學校參與,就可以發表數據,秀出每個國家所在的位置,就像現在為義務教育所做的。這可能可以產生一個比現有兩個排名更公平的評斷,雖然說英國的那個嘗試著擴大它的問卷範圍,包括採納學術以及業界的意見。

OECD的作法有很多可以探討。當然諾貝爾得獎人的學習觀點是很值得一聽,但那些大學者們可能忙著寫paper、做研究,而花很少,甚至沒有時間教學-這是美國名校一個很大的弱項。方法的改變也有可能造成令人吃驚的結果。以高高在上的倫敦政經學院為例,在THE上週的排名從第17名掉到59名,主要原因可能是因為在「吸引國際學生」這項的得分比去年少。

OECD 的這個計畫等著一月的教育部長會議通過。第一次的排名預計在2010前實現。這些排名不止是消費者(譯按:指學生)在國際市場中的明燈,亦會是國內市場的指標。也會幫助學者們決定留在原校還是換個工作;學生去選擇到哪去花他們的時間和金錢;也讓有野心的大學校長們知道如何讓他們的機構更有競爭力。

OECD給自己的難題是相當巨大的。在很多科目中,像是文學和歷史,他們的課程大綱常會因為國家的不同而有巨大的差異,甚至從一個校園到另一個校園都有。但是OECD的專家們認為這個問題是可以克服的,只要專注在一些雇主在意、可轉換的技能上,像是批判思考和分析,而且測驗的科目只會在一些較核心的科目上,像是經濟學或是工程學

Schleicher更說,這是一件很值得做的事。現今的排名,他相信絕對無法讓政府評估,是否能從他們挹注給各學校,讓他們去教大學生的資金中,得到回饋。學生們也忽視那些被評為二等學校的大學,雖然也許他們比較會教,而只喜歡那些名氣大的學校。最糟的是,依照名氣所做的排名讓有盛名的地方獨走。「我們不是要反映哪個學校的歷史」,Schleicher說,「而是要問哪些是全球雇主所需要的?」就算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要註定要去跨國企業工作,也還真是個公平的命題啊。

跨國界的高教分布 2000年 2005年

美國 26.1% 21.6%
英國 12.3% 11.7%
德國 10.3% 9.5%
法國 7.5% 8.7%
澳洲 5.8% 6.5%
日本 3.7% 4.6%
俄國 2.3% 3.3%
紐西蘭 0.5% 2.5%
加拿大 2.2% 2.5%
其他 31.6% 31.6%

原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