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18_xwd001
Economist Dec 16th 2010

副標:為甚麼念博士通常是個浪費時間的行為

1517年萬聖節前的夜晚,馬丁路德將95篇論文(譯按:有興趣可以查馬丁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釘在維騰貝格(Wittenberg)教堂的大門上。在那時,一篇論文只是闡明某人的立場。身為奥古斯丁派修士的路德認為,基督徒無法用金錢購買通往天堂的路。今日的論文,是想法,也是經歷某段時間的原創研究。寫出一篇論文是每年成千上萬博士生的目標。

在大多數的國家,博士是以學術為業的基本要求。是將獨立研究 — 某種藉由師徒密切合作所創造出的大作,介紹給世界的途徑。每個國家、院校甚至主題的要求有所不同。有些學生必須先花兩年拿到碩士或是學位。有些有獎學金;其他則是自己付錢。有些博士只管研究,有些要上課跟考試,有些還要教大學部。論文可能是數十頁的數學或是數以百計的歷史。因此,新培養的博士有可能是二十歲前半的年輕小伙子,也有可能是個四十好幾的中年人。

許多博士生有個共同點就是心生不滿。有些人形容他們的工作是「奴工」。一星期七天、一天十小時、低薪以及不確定的未來是很常見的。你知道你是個研究生,諷刺的是,你的辦公室比你家裝飾得還漂亮,有你喜愛口味的泡麵。「並不是研究所本身令人沮喪」,一位學生這樣說,他承認他蠻享受找尋免費披薩的滋味。「令人沮喪的是,了解到終點已那麼遙不可及」。

哀嚎的博士生不是甚麼新鮮事,但在養成研究型博士(某些實用領域的「專業博士」,比如說法律、商業或醫學有較明顯的價值)過程中似乎有系統上的問題。目前博士是供過於求的狀態。雖說博士學位是為了能在學術界就業的訓練,博士學位的數目跟工作機會並無關。但同時,商界領袖抱怨缺少高階技能人才,暗示博士並沒有教對東西。最嚴厲的批評甚至將博士學位跟龐氏騙局或是直銷相比。

Rich pickings

在歷史上的大多時間,即使在大學拿個初等學位都是那些富裕少數的特權,且學術界許多成員並沒有博士學位。但隨著二次大戰後高等教育普及,也期待大學講師有更高的學位。美國大學最快做好準備:1970年前美國出產少於世界總數三分之一的大學學生,半數是理工博士(美國當時僅佔了全球人口的6%)。從那之後,美國每年產出的博士數量倍數成長,至每年六萬四千人。

其他國家也陸續追上。1998年至2006年間,OECD成員國的博士數量成長了40%,美國是22%。博士數量增加最劇烈的國家是墨西哥、葡萄牙、義大利跟斯洛伐克。甚至連年輕人減少的日本,也增加了超過46%的博士。這些成長,部分反映了美國以外的大學數目增加。哈佛大學的勞動經濟學家Richard Freeman說,至2006年美國的註冊學生數僅是全球的12%。

但各大學發現博士生是便宜、上進又可用完即丟的勞動力。有更多的博士生,就可以用更少的錢,作更多的研究,在某些國家還可以授更多課。耶魯的助教在一年也許可以教九個月賺2萬美金。美國全職教授2009年的平均薪資是$109,000 — 比法官跟地方法官的平均都高。

事實上,博士的產出已超過大學講師的需求。最近Andrew Hacker及學者兼作家Claudia Dreifus合著的一本書裡面寫到,美國在2005年至2009年間發出超過十萬張博士文憑。而同個時間點只有多出一萬六千個教授職。利用博士生來教大學部學生,削減了全職的教職數量。即使在博士數量增加相較溫和的加拿大,2007年各大學授與了4,800張博士文憑,但只雇用了2,616名全職教授。只有一些成長快速的發展中國家,比如說巴西跟中國,現在看起來還缺博士。

A short course in supply and demand

在研究領域也有類似的故事。博士生,跟被一位學生形容是「學術界的醜陋軟肋」,通常被稱作「博士後」的契約員工,是現今作研究的大宗。目前博士後也供過於求。Freeman博士從一份2000年前的數據得出一結論,如果美國生命科學界的教職可以每年多出5%,僅有20%的學生可以找到工作。加拿大境內80%的博士後一年賺約$38,600或更少(稅前) — 跟建築工人平均薪資相同。博士後數量的增加,某種程度上也增加了進入學術界的困難度。在某些領域,一份全職工作的前提是需要五年的博士後經歷。

這些低薪博士研究員、博士後大軍壯大了大學、乃至國家的研究實力。但這非永遠的好事。聰明、訓練精良的腦袋可能因為潮流改變就整個浪費掉。在後人造衛星時代,造就了大量的物理博士;但因為越戰,科研預算遭刪減後戛然而止。CUNY物理學教授Brian Schwartz說,在1970年代至多可能有五千名物理學家必須在其他領域找工作。

美國教師(博士)工會的崛起,反映了大學/博士生間隱性契約的崩潰:現在給你最低薪,之後給你好教職。公立大學,比如說UW-Madison的博士生教師早在1960年代就成立工會,但最近幾年工會化的腳步才開始加速。工會潮傳到私立大學;雖然耶魯、康乃爾抑制工會發展,這些學校的管理階層及一些教職員認為教書的博士生並非勞工,而較像學徒的角色。2002年,紐約大學認可博士教師的工會,是第一所認可的私立大學,但三年後就停止與該工會協商了。

某些國家,比如英國跟美國,低薪及工作前景黯淡是某些外國博士生的寫照。Freeman博士估算,1966年時美國授予的理工科博士僅有23%是外國人。2006年這個比例增加到48%。外國學生較能忍受糟糕的工作環境,而廉價聰慧的外國勞工也是薪資降低的原因。

博士的擁護者認為,即使無法獲得永久教職,這一切仍然是值得的。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期望一份大學教職,許多都轉到私人機構就職,比如產業研究。這是真的;但輟學率顯示了許多學生都變得委靡不振。美國僅有57%的博士生在註冊日後的十年內可取得博士學位。在多數學生自己付錢念書的人文學科方面,這個數字則變成49%。更糟的是,當其他學科的學生在最初幾年就試著跳船時,人文學科的博士生堅守崗位至最後,不得不放棄才鬆手。而這些提前放棄的學生反而成為美國學術界的精華。一份研究某美國大學的報告顯示,那些有把博士念完的人,並沒有比中途放棄的人聰明。差勁的指導、工作沒前景或沒錢讓他們失去動力。

即使那些找到校園外工作的博士畢業生也不一定就事事妥當。博士課程太專門,以至於就業輔導室對於要找業界工作的畢業生不太有幫助,且指導教授對於離開學術界的學生通常不太有興趣。一份OECD的研究顯示,拿到學位後的五年,超過60%的斯洛伐克博士、超過45%的比利時、捷克、德國跟西班牙博士仍然是拿短期契約。約三分之一的奧地利博士畢業生從事跟他們的學位無關的工作。德國13%的博士在從事低微的工作,而荷蘭約是12%。

A very slim premium

博士畢業生賺得錢至少有比大學畢業生多。Bernard Casey在「高等教育政策及管理」期刊發表的一篇研究顯示,擁有學士學位的英國男人,比那些原本可以進大學但選擇不去念的人多賺14%。博士的薪資溢價約多26%。但最短一年就可能拿到的碩士學位,此溢價跟博士的差不多,達23%。某些領域的博士的薪資優勢甚至不存在。數學、電腦、社會科學及語言學的博士賺得跟碩士差不多。比碩士還少的領域有工程、建築及教育。只有在醫學、其他科學、商業及財金等領域的報酬才比較划得來。綜合所有的領域算起來,博士薪水僅比碩士多3%。

物理學家Schwartz說在博士課程中所習得的技能,其實在更短的碩士課程中也都可以獲得。他說,三十年前華爾街的眾公司,發現物理學家可以解出微分方程,雇用他們成為計量分析師及交易員。而現在,好幾種短期課程可提供應用在金融界上更進階的數學課程。「修過一堂微分方程的物理學博士是沒競爭力的」Schwartz這樣說。

許多學生說他們去念這個領域是出於對該領域的熱情,教育本身就有意義(譯按:原文這邊是用an end in itself,表示博士教育重要的不是在於獲得甚麼,而重要的是教育本身就是目的)。很少人去想,獲得博士資格後的出路在哪。一份對英國博士畢業生的調查顯示,約有三分之一的人承認,他們念博士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想繼續當學生,或是延遲找工作的時間。將近一半的工科學生這樣承認。科學家很容易拿到助學金,然後去讀個博士。但其實留在學校優劣參半。「念太多書」的員工 — 意即較工作需要的教育程度更高 — 比較容易不滿、工作效率較差,也較愛囔囔說要離職。

學界總喜歡問念博士值不值得,就跟問說這個世界上是不是充斥著太多的藝術跟文化一樣。他們相信從宇宙散播的知識讓社會更有創造力、更健康。這有可能是真的;但對個人來講,去念博士仍然可能是個糟糕的選擇。

而學界、院校跟博士生的利益卻不一致。越聰明的學生留在學校,對學界就越好。研究生為他們的指導教授帶來補助款,讓指導教授的論文發表記錄更光彩。學者會在聰明的大學生理面挑選適合作研究生的對象。讓聰明的小孩離去並不是他們的初衷,起碼在開始時。一位女性學生說,一開始她被指導教授告知未來的機會有多好,但在七年的艱苦生活後,指導教授開了個叫她去找尋金龜婿的玩笑後把她攆走了。

肯塔基大學心理學教授Monica Harris是個特例。她認為現在博士已經太多了,所以拒絕再授予博士文憑。但這樣單向的控制是少數。最近一位長春藤名校的校長被問到有關博士供過於求的問題時,他說就算名校砍博士人數,其他學校也會把這些缺額補上。

Noble pursuits

念博士的許多缺點已是眾所周知。本文作者在十多年前奮力取得一個大抵上沒啥意義的理論生態學博士時就已經體悟到了。當時歐洲國家嘗試著調和高等教育,某些擁有美國博士的機構,想推動更結構化的學習。

許多提供研究經費的組織意識到,許多博士很難將他們的技能轉換到就業市場上。寫實驗報告、作學術演講以及寫篇六個月的文獻探討,其實對世界一點用也沒有。知識快速地被廣大群眾吸收。有些大學現在提供博士生一些對找工作可能有幫助的軟性課程,比如說溝通或是團隊合作。英國四年制博士課程NewRoutePhD就宣布他們會在研究所教授這些課程。

評量標準跟誘因也會隨之改變。有些大學系所及學者認為,博士生數量是個成功的指標,相互競爭要製造更多博士生。對學生來講,多快可以找到永久教職、賺多少的指標更實際。浮濫頒發博士的懲罰就是,突然上昇的博士生數量讓博士生素質從開始便降低了。

許多去念博士的是課堂上最聰明的人,在未來也會把所有事作到最好。他們會獲得許多榮譽跟獎金。今年,新的研究生即將闖入他們的研究領域。很少人願意接受的事實是,他們所進入的這個體制,其實是為了造福他人,即使努力及聰明兼備也不一定會成功。他們如果把這些投入的時間精力拿去做別的事情,可能會更好。他們也許可以運用他們的研究技能,來更深層地觀察這個雞肋學術界。某人應該以此為題來寫個論文。

原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