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04_blp504
Economist Sep 30th 2014

隨著抗議群眾佔據香港,擔心中國會如何反應,另一個令人不安的問題則是,對香港居民來說,他們的命運是否會影響到中國的其他地區。長久以來,香港扮演著中國以世界間的橋梁,為雙方提供貿易及投資的流動。隨著中國近幾年的開放,將自身直接置於世界經濟體系中,香港這個角色的重要度也減弱了。香港的領導人警告,這樣的抗議行動只會讓中國企業繼續出走。從規模來看,他們的論點是:香港跟過去比起來,已經沒那麼重要了。香港的GDP在1997年剛回歸中國時,佔了全中國的16%,現在僅佔中國的3%。這個數據讓許多中國人跟外國人認為,香港的經濟重要性已經越來越沒差了,但真的是這樣嗎?

沒那麼快。僅關注規模,會太過簡單。隨著中國過去20年的發展,中國各地都在成長 — 中國現在有接近200座城市的人口超過100萬,以及所得快速成長,在這樣的情況下,沒有單一城市能主導GDP。但在金融領域,香港仍是中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近年來的許多面向上,香港的位置其實是經過整合的,而不是被削弱。香港已經證明,跟內陸其他城市比起來,在股權融資這塊,香港是更可靠的。根據國際市場調查公司Dealogic的數據顯示,自2012年以來,中國企業已經透過首次公開發行(IPO),在香港募得430億美元的資金,而同時間在大陸僅有250億美元。而香港比世界上其他地方,更能提供中國企業,作為進軍全球債券和貸款市場的入口。此外,香港也是資金進出中國的重要樞紐。2005年香港佔了全中國外商直接投資(FDI)的30%,去年這比例已經上升到三分之二。

雖說這些資金很多僅是通過香港,許多外商把香港當成投資中國的補給站,因為香港能提供內陸其他城市無法提供的條件:穩定的投資環境、受到公開透明的法院,已生根多年法治系統的保護。而也不僅是外商跟投資人會去香港。過去五年中,中國政府利用香港,作為某種程度金融改革的測試跳板:在2009年時透過香港,看人民幣是否能成為世界性的貨幣,另外還有實驗性的貿易結算(trade settlement);香港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點心」債券市場(譯按:dim sum bond 點心債) — 那些在中國境外發行,但由人民幣主導的債券;而一個即將推行的計畫,將首次讓外國投資人可以購買中國上市公司的股票,也是透過香港證交所。香港非常慷慨地承受這些實驗,深信這些實驗,能讓香港維持金融中心的重要角色。

簡單來說,中國很大程度地受惠於香港獨特的地位。這個城市跟內陸閉鎖,但又緊密地結合;這個各區跟全球經濟體系完全融合,但最終卻是被北京的共產黨掌握。但即使擁有特殊地位,中國跟香港間權力傾斜是毫無疑問的:香港半數的出口都是到中國;香港銀行資產的五分之一,是給中國客人的貸款;旅遊、零售的支出也多來自中國,大約佔了香港10%的GDP。相反來看,中國經濟受香港的直接影響是相當小的,微乎其微。但如果說香港對中國來講不重要,將是個嚴重的錯誤。如果中國作了什麼危害中港關係的舉動,香港一定是受害最深;但中國一定也會付出嚴重的代價。

原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