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0_LDD001_0
Economist Dec 20th 2014

俄羅斯發生金融危機;油價下跌、美元強勢;矽谷出現新的淘金熱潮,美國經濟復甦;德國跟日本經濟疲軟;從巴西到印尼,新興市場的貨幣動盪不安;民主黨在白宮四面楚歌。上面這些敘述,是2015年的展望,還是對90年代晚期的描繪?

08-09年期間所發生的信用危機,主導了近期的經濟史,因此人們很容易忘記數十年前發生的事情。但回頭看看15年前,是如此地有啟發性 — 無論是該怎麼做,以及該避免做那些事。

當時,跟現在一樣,美國是破壞性數位革命的先鋒。網際網路的出現,催生了突如其來的大量創新,以及對美國前景的興奮感。直至1999年,每年的GDP成長率是4%,幾乎是富裕國家平均的兩倍。失業率降到僅有4%,是30年來的新低。外資湧入,助長了美元價格跟股價。標準普爾500指數(S&P 500 index)的本益比,幾乎上漲到30倍;科技股狂飆。

跟今日一樣,當時美國樂觀的情況,跟其他地方的悲慘景觀,形成強烈對比。日本的經濟在1997年就陷入通貨緊縮。德國當時是「歐洲病夫」,德國企業受制於僵化的勞動市場以及高成本。當時急速發展的新興市場,也陷入危機:1997年至1999年間,從泰國至巴西,在外資出走、以美元計價的債務無法償還的情況下,看著自家的貨幣狂跌。

最後,美國也碰到麻煩。2000年初期出現了科技股泡沫,造成更廣泛性的股價崩盤。企業的投資血本無歸,尤其在科技業;而隨著股價下跌,消費者也卻步。在2001年時,美國跟著其他富裕國家的腳步,也陷入蕭條;儘管相較之下較溫和。

America the powerful
強大美國

無可避免地,沒有完美的對比。最大的不同在於中國,1999年中國還在扮演跑龍套的角色,現在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對全球的經濟成長做出巨大貢獻。但三個讓當時世界經濟不穩定的趨勢,現在也有可能重現。

第一,美國的經濟成長正在加速,而其他地方放緩,兩者的差距越來越大。20世紀後期,美國財政部副部長桑默斯(Larry Summers)曾警告,世界經濟「僅靠一具引擎在飛」。經濟學人對2015年的經濟預測是:美國經濟成長3%,而日本、歐元區僅有1.1%。中國的成長率也會下降到7%。

美國可以稍感安慰,20世紀後期的一些樂觀缺口,已有部分補上。美國創造工作機會的速度,是1999年以來最快的,便宜的油價,讓消費者比較願意消費,而企業的投資也回升。但並非僅有好消息:便宜的油價,也可能會讓美國的許多油頁岩石油開採公司破產,而強勢的美元、疲軟的海外經濟情況,也會讓出口受害 — 正如15年前一般。英國,以及其他盎格魯薩克遜國家,也可能會受到歐元區危機的影響,經濟重挫。

跟20世紀末期,第二點相像的趨勢,就是富裕國家的另外兩大經濟體,前景慘淡。德國的成長率已經下降到1%左右,而多年來的投資不足、災難性的能源政策、太拘泥於財政目標來花錢的政府、不敢接受如2003年施洛德政府所進行結構性改革的選民,都會造成更嚴重的委靡不振。在此同時,日本又犯了1997年時所犯的錯誤 — 在還沒成功脫離經濟停滯的窘境前,就先加了消費稅。

似曾相似的第三點則是新興市場的危機。當時的問題是固定匯率跟鉅額外債。現今的債務是比較低,匯率也會浮動,而多數政府都有準備金。但麻煩看似越來越多,尤其是俄國。但其他以大宗物品出口為主的國家也很脆弱,尤其是非洲。奈及利亞的出口中,有95%是石油,且佔了奈及利亞政府收入的75%。迦納已經請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支援。其他國家的危險之處,則在於商業部門。許多巴西企業都擁有許多以美元計價的債務。一些企業的債務違約,可能不會有90年代亞洲主權債務危機那麼引人注目,但這樣的情況會讓投資人緊張,更讓美元升高。

Fear the hangover
宿醉未解

將這些加起來看,2015年的路可能不好走。看空的投資人,將會賭上漲的美元、麻木的歐元區、一些新興市場的危機的種種因素,最後會讓美國經濟轉壞。從正面來看,股票市場沒有跟90年代一樣,看起來那麼泡沫:標準普爾500指數的本益比是18倍,沒高於歷史平均水準多少。儘管許多大型科技公司魯莽地投資,這些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多數看起來還合理。而全球金融體系的槓桿也沒玩那麼大,因此也沒那麼容易受到危機的感染。1998年時,一間美國大型對沖基金公司 — 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曾因為俄國發生違約情形而倒閉,這樣的連鎖反應,現今不太會出現。

但如果世界經濟的確蹣跚,這次要恢復穩定,將會變得更困難。因為決策者沒甚麼轉圜的餘地。1999年時,聯邦儲備會的政策利率是5%上下,但世界經濟情勢放緩時,有許多空間去減息。但現在許多富裕國家的利率,都接近零。

政治情勢也不一樣,且是不好的那種不一樣。20世紀末期,富裕國家的多數民眾,都有享受到繁榮的果實:美國實質工資的中位數,在1995年至2000年間,上漲了7.7%。而自2007年起,實質工資的成長幾乎沒有,在英國以及多數歐元區反而下降。富裕國家的民眾,已不滿他們的政府,這點從投票人數,以及傾向投給反對黨的情況看得出來。如果持續被壓縮,不滿將會在明年轉變成憤怒。2015年的經濟情況,也許跟90年代末期很類似,但政治方面,也許會糟上許多。

原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