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01_blp529
Economist Aug 2nd 2015

7月31日歐元區最新公佈的失業數字,讀起來令人稍感欣慰。數字顯示,整體的失業率,從2013年4月最高點的12.1%,降到11.1%。除了這個好消息,問題出在歐元區19國的長期失業率(通常的定義是失業超過12個月)型態上。在1,900萬失業的歐洲人中,有超過一半已待業不只一年了。更有超過15%的人已超過四年沒工作過了。不令人意外地,這個問題在持續金融危機下,整體失業率也偏高的南歐最嚴重,而其長期失業型態也很嚴重。但相較之下,美國長期失業的人口數,在經濟復甦時有下降;現在長期失業的人數,約比整體失業人數的20%稍多一些。所以為何歐洲人要返回工作崗位如此困難?

部分原因是勞動力的流動性。有30%左右的美國人,並不住在出生地的州。但僅有2.8%的歐洲人會移往歐盟內的不同國家。語言障礙、文化差異和無法轉換的職業資格,更讓歐洲人很難跨國找到新工作。歐洲慷慨的失業補助,也讓潛在的勞工不那麼急著找工作。在美國多數的州,失業補助通常僅持續26週(雖說這已經在2008年至2013年間有所增加)。許多歐元區的國家,給失業者的補助超過一年。

另外一個造成長期失業率分歧的因素,在於美國的轉職率比歐洲高。根據聯合國旗下團體 ― 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sation, ILO)的數字顯示,2008年至2012年間,美國人在下個月進入職場的比率約為12%,而歐洲人僅為7%,而下個月可能失業的機會,則分別是1%跟0.8%。更快速的輪轉率,意味著現有的工作,分散在人群中,這樣求職者必須讓自己的技能保持滿點,且對就業市場樂觀。但歐元區也不全然是壞消息。歐洲、美國失業率模式相異的原因之一,其實正是歐洲擁有較健康勞動市場的徵狀。美國失業率下滑的部分原因,是因為失志勞工(discouraged workers,即使還在勞動年齡層中,但已喪失找工作意願的人;這樣的人不會算在失業率當中)退出就業市場。在歐洲,事實卻剛好相反:勞動力其實是增加的,這也推高了失業率。

但這都是單一貨幣區弊病的體現。長期失業會自我持續下去:一個人越久沒有工作,就越難返回工作崗位。其他的難題也會浮現。在失業率高時,生育率會下降(而歐洲已經在下降了),預期壽命會縮短。但這問題並不是普遍性的。丹麥跟德國透過職訓計畫、有彈性的勞動法、教育等,讓全體失業率、長期失業率都保持在低點。這些問題最嚴重的南歐國家,應該往北望去,以尋求啟發。

原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