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st Feb 6th 2016

「我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情感」,瑞典公民達林(Peter Dahlin)1月於北京被捕後,在電視上如此「自白」。這場自白秀,有幾個令人不安的角度。舉辦那次專訪,很可能是因為達林受到了壓力;他在北京經營法律諮詢組織。但為何中國政府要在他嘴裡放這些特定字眼?

其他國家,尤其是威權國家,也很喜歡對該國民眾的情感狀態表達憤怒。但中國是義憤填膺界的第一把交椅。香港大學中國傳媒計畫的班度斯基(David Bandurski)計算,共產黨喉舌人民日報自1959年後,共出現了143次「傷害中國人民情感」的字眼;第一次被共產黨指控的,是當時與中國有邊界爭議的印度。

自彼時起,日本最常冒犯中國,共有51次;接著是美國,有35次。但要傷害中國人民情感,你也不需要是對手或鄰國:加勒比海小國聖露西亞,就因為在1997年跟台灣重啟外交關係,傷害了中國13億人的情感。而這13億人中,有多少人聽過聖露西亞,則不得而知。

還有阿爾巴尼亞在70年代間對毛澤東的污辱;1982年中國網球選手(譯按:胡娜)叛逃到美國;1999年貝爾格勒的中國使館誤遭砲擊等:這些都讓情感受創。但有三件事,對中國來說特別冒犯:對台灣友善(有28次傷痕累累的感情);同情西藏困境(12次);對二戰不同調(這也是為何日本這麼常傷害中國情感的原因)。奇怪的是,對中國踐踏人權的廣泛控訴,人民日報通常聳聳肩就算了 — 僅有兩個案例。

大眾的假想憤怒,是種好用的工具:這可以讓共產黨放下「不干涉外國事務」的原則。比如說,中國共產黨常抱怨,日本政治人物拜訪二戰戰犯也供奉在內的靖國神社。但共產黨並不是太積極地,讓國內人民表達自己的情感。共產黨認為自發性的群眾情緒爆發,對統治來說是潛在的威脅,失去統治就真的是傷害。

原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