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13_blp535
Economist Feb 15th 2016

所有人都知道勞動市場並不公平。無論是膚色、性別,或是其他的特徵,弱勢族群總是比某個活在擁有「簡單」設定(受過良好教育的白人男性)的群體受害更深,起碼就平均而言。一位非西裔美國白人男性於全職工作中賺到1美元、美國的白人女性則賺到0.78美元,而拉丁裔女性則僅有0.56美元。同性戀男性也不例外:即使扣除影響因素,比如說教育程度跟經驗,平均而言同性戀男性賺得還是比直男少。在英國跟法國,少約5%,在加拿大跟美國,則有12-16%的差距。但有一個弱勢族群看起來比別的族群好:女同性戀。為什麼呢?

要在這個領域做研究有些棘手;很難拿到適當的資料,要問人們的性傾向更難。但世界各地(加拿大、美國、德國、英國與荷蘭)的研究,似乎都指向了同樣的情況;當同性戀男性受苦於較差的薪資,女同性戀看起來賺得比異性戀女性多。2015年1月時,華盛頓大學的Marieka Klawiter公布了一份包含二十九項研究的調查結果,顯示同性戀女性比異性戀女性多賺了9%,而在此同時同性戀男性卻比異性戀男性少賺11%。

要確切建立為何此種紅利存在的推論,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有出現幾種理論。一種可能性是,同性戀女性面臨正面歧視(positive discrimination),也許雇主期待她們更有競爭力,比其他異性戀女性更努力工作。一份研究的確發現,在私部門(比較沒被嚴格管制的)中,男同性戀的薪資懲罰,比女同性戀的薪資紅利更大;這也跟此理論相符。另一個想法,是女同性戀對可能伴侶的回應。她們可能要更努力工作,讓缺少男性伴侶的家庭收入更豐厚。或說,女同伴侶比較能擺脫「負擔小孩或家務的」的期待。即使有小孩,同性伴侶看起來比較會是雙薪家庭,跟異性戀家庭相比,她們也較平均地分擔家務。

如果是上述最後一個機制發生作用,那很有可能女同性戀在職場中的確受歧視,但並沒有異性戀女性受歧視的程度那麼嚴重,因此顯現出薪資紅利。但女同性戀並不是個特權族群;質化研究發現,相較異性戀女性,同性戀女性在受僱過程中受到歧視。且雖然她們賺的比異性戀女性多,但還是比男性少。女同家庭的貧窮率為7.9%,而異性戀家庭則是6.6%。職場仍是以男性(直男、白人)為主的世界。

原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