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st Jun 18th 2016

競選活動中的躁動,遮蔽了攸關利害的重要性。退出歐盟的公投將在6月23日舉行,民調顯示脫歐越來越可能成真,而這將對英國的政治、經濟造成持續且嚴重的傷害。歐盟失去最大的成員國之一,也將對歐洲其他國家劃出一道深深的傷口。此外,在川普、瑪琳勒龐(Marine Le Pen,法國極右派民族陣線領導人)對經濟民族主義、排外主義火上加油的同時,英國退出歐盟,將代表支撐西方繁榮的自由秩序之失敗。

顯然,呼籲脫歐者的說法並非如此。歐盟內的疑歐派,說的是解放、歷史的故事。英國脫歐派說,退出僵硬、不民主的歐盟,將可以讓英國收回主權,再度成為外向式的強權。許多脫歐派披著自由主義的大旗 — 也是本報長久以來所倡議的。他們支持自由貿易可邁向繁榮的說法;他們在小政府、官僚式繁文縟節的論點也是正確的;他們說,他們反對歐盟無上限的移民限制,並非出於排外,而是想選出一些人,提供最好的照顧。

新加坡類固醇
Singapore on steroids

自由派的脫歐者,兜售的是一種錯覺。如果英國真的脫歐,他們的計畫將分崩離析。英國如果真的離開歐盟,比較可能出現的是一個較窮、較不開放又較不創新的英國。跟重返全球舞台更搭不上邊,英國將變得更無影響力、更狹隘。而沒有了英國,整個歐洲也會變得更糟。

先從經濟開始。即使是脫歐派,也承認將會有短期的經濟傷害。更重要的是,在長期,英國也不太可能蓬勃發展。英國幾乎有半數的出口,都是到歐洲。可進入歐洲單一市場,對倫敦金融城、對吸引外資來講,都至關重要。但要維持進入單一市場的狀態,英國將必須遵守歐盟規定、貢獻預算以及接受人流的自由移動 — 而這些是脫歐派認為絕對必須避免的。若不是假裝,那就是誤導。

那些提議脫離歐盟的,認為這將可讓英國更容易與世界其他國家做生意。這也是不確定的。歐盟有許多貿易協定,英國可能須重新簽署。英國將成為一個較小、較弱的談判對手。時間表可能不是掌握在英國手上;而漫長、磨人的貿易自由化歷史也顯示,重商主義者通常佔上風(譯按: mercantilist,重商主義主張在國家支持下進行對外貿易,維持一定的出口順差。若多數國家都這樣想,也就代表所有人都希望出口大於進口,會使得貿易談判變得困難)。

也不是說把英國從歐盟中解放出來,就能在國內引發一連串的自由改革。競選過程中,脫歐派引發選民的偏見、並迎合小英格蘭(Little England)的心態。雖然脫歐派打著自由市場的旗號,但當威爾斯塔爾伯特港(Port Talbot)的一處煉鋼廠面臨關門的危險時,這些脫歐派又鼓譟說需要國家援助跟關稅保護,而這樣的行為,即使是一般認為偏向保護主義的歐盟,也不會允許。

在移民議題上,迎合的行為更令人不齒。脫歐派曾警告,會有數百萬的土耳其人準備入侵英國,這是公然造假。他們也曾說移民會濫用例如健保或教育等公眾資源,但移民其實一直是財源淨貢獻者,幫助英國買單。脫歐派也說英國將無法把謀殺犯、強暴犯跟恐怖主義者屏除在外。但實際上,英國可以。

英國人喜歡把自己想像成自由市場的支持者,很快地把自己的問題歸咎於布魯塞爾的繁文縟節。但實際上,他們就跟其他人一樣對管制著迷。許多經濟成長面臨的主要障礙 — 太少新房、不良的基礎建設、技術缺口 — 其實是來自英國國內的規定。在六年執政期間,保守黨無法消除這些障礙,離開歐盟也不會讓這些事情變得更簡單。

如何交朋友及激怒人
How to make friends and irritate people

這些應該會讓留歐派勝利。的確,經濟學家、商人跟各國政治人物都排隊警告英國脫歐會是個錯誤(不過川普倒是支持)。然而,在這個後真理政治(post-truth politics)震盪西方政治的年代,幻想比威權更具吸引力。

因此,在全球幾乎都認為英國脫歐後的經濟前景堪慮時,脫歐派陣營對此不屑一顧,認為這是「專家」(好像知識有礙理解一樣)的事。同時,脫歐陣營也把留歐派打成「為菁英代言」(把牛津畢業的伊頓公學生倫敦市長強森,講的好像一般人一樣)。(譯按:Boris Johnson支持脫歐。)

這些幻想中,腐蝕性最強的,是認為歐盟是由一群靠不住的官僚所掌控,那些官僚想踐踏英國主權來建立一個超級大國。如我們文章所解釋的,歐盟往往被稜鏡檢視,用80年代那段既短又激烈的整合時期檢視 — 那段時間,歐盟制定了單一市場跟歐元的計畫。實際上,布魯賽爾是由各國政府主導,各國政府都竭力捍衛自己的權力。要讓他們更可靠,會是有關民主的議論,並非主權。這個問題的解答,並非出走,而是留在歐盟內,創造一個英國希望的歐洲。

有些英國人,對於英國對布魯塞爾的影響力感到絕望。但英國在歐洲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 — 去問法國吧,法國曾在60年代試著不讓英國加入。歐盟競爭法、單一市場、擴大歐盟範圍至東歐,這些都是由英國主導,且深刻地符合其利益。只要英國不逃跑、躲起來,英國完全可以認為自己還能對歐盟有重大影響力,甚至是在惱人的移民議題上。

的確,首相卡梅倫無法在公投前談成英國與歐盟間的重要改革議題。但他把自己放在一個比較弱勢的位置,在最後一分鐘才提出協助的要求,而當時各國政府正為了單一貨幣跟難民議題劍拔弩張。

一些英國人認為這是離開的理由,認為大廈終究將轟然倒下。但認為英國離開,可讓自己取得一些餘裕,是最大的幻覺。即使英國可已離開歐盟,也不可能離開歐洲。過去幾個世紀的教訓就是,因為歐洲所有發生的事,都會影響到英國,因此英國也必須在歐洲有影響力。如果德國太強,英國就應該跟法國合作,讓權力平衡。如果法國希望歐盟不那麼自由化,英國就應該跟荷蘭、北歐國家攜手阻止。如果歐盟欣欣向榮,英國必須分享這個順境;如果歐盟頹敗,英國則可在正確的位置上找到利益。

這幾年來,本報一直對歐盟有所批評。這是個不完美的組織,有時候甚至令人發狂。但歐盟比任何其他選項都好很多。我們相信,離開將是個可怕的錯誤。這將會讓歐洲變弱,也將讓英國變窮、力量削弱。我們的一票,將支持留歐。

原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