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st May 14th 2017

習近平上周末忙著招待二十八個國家、政府的首腦,參加一場即將到來、持續到今天(譯按:發文時間是5月15日)的盛宴,慶祝「一帶一路」,這個習近平最具野心的外交政策。中國於2013年發起「一帶一路」計畫,承諾支付數十億美元的基礎建設費用,給連接中國、歐洲兩端舊絲路沿線的國家。這個野心很大,中國每年花在六十八個有簽署一帶一路計畫的國家上之金額高達一千五百億美金。這場高峰會(中國稱之為論壇)是自2008年奧運後,最多外國政要到北京的一場盛會,但沒甚麼歐洲領袖現身。他們大多忽視中國倡議的背後意義。一帶一路背後隱含的是甚麼,西方世界對這些事情樂觀又是對的嗎?

這個計畫,是習近平意圖打破鄧小平「韜光養晦;絕不當頭」教誨最清楚不過的表現。一帶一路論壇(有個不太幸運的簡稱,BARF),是今年習近平展示中國意圖成為全球領袖第二場大戲(第一場是1月在瑞士達佛斯的世界經濟論壇,習近平當時發表了反對保護主義的演說)。2014年時,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說,這個倡議是習近平最重要的外交政策。最終目標是要讓(由中國主導的)歐亞經濟貿易區能和(由美國主導)跨大西洋經濟貿易區能相抗衡。

在這廣泛的戰略指令背後,還有許多次要的動機 — 也是這些動機的數量、多樣性,引發對一帶一路一貫性跟實用性的質疑。習近平希望藉著投資基礎建設,能為中國大筆外匯存底找個利潤更豐厚的出口,現在這些外匯存底大多都放在低利率的美國政府債券上。他也希望為中國企業(比如說高鐵公司)創造新的市場,並輸出中國生產過剩的水泥、鋼鐵和其他金屬。習近平也認為,藉著投資中亞那些不穩定的國家,他可以為蠢蠢欲動的西藏、新疆,創造更穩定的鄰近區域。而藉由鼓勵中國在南海進行的商業案件,一帶一路可以強化中國在南海的宣示(一帶一路鐘的路,指的是海路)。問題是,這些野心有時會互相牴觸:中亞的某項不可靠案件,難道會比美國債券更值得投資嗎?而不同的動機,利益也會互相衝突。一帶一路涉及了中國幾個最重要的部會,包括商業部、外交部、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以及各個省份。更不好的是,中國發現在許多一帶一路的國家中,找不到有利可圖的案件(在中亞的中國商人稱這是「一帶一坑」)。最糟糕的是,中國的某些計畫,現在面臨一些國家的反彈;比如說經過民選的斯里蘭卡跟緬甸,反對或想重新談判過去威權統治者所簽下的協議。

一帶一路論壇,表面上看起來是在慶祝這個倡議,但實際上會發現,變成習近平試圖抑制反對的聲浪。這讓歐洲各國決定遠離的決定看起來合理,但認為這個計畫最終會失敗的懷疑,也可能是被誤導的。中國需要一帶一路,因為那為其某些經濟問題提供了解答。亞洲需要一帶一路,因為那股無法被滿足、對基礎建設的渴望。一帶一路有一堆問題,但習近平已下定決心要大力推動。

原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