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Economist Sep 6th 2018

語言中的性別偏見讓歐洲語言學家動了起來。一本去年出版的法國文法書,激起了一場針對古老文法規則中,陽性詞彙形式於陰性詞彙形式的辯論。類似的爭議,也出現在西班牙;西班牙政治人物提議修改憲法,以將女性勞工納入(而已是通用的陽性「勞工」一詞,則本來就被提及)。德國文法學家則考慮更新字典,將不含性別的字彙納入。但在中國,則比較聽不到這樣的辯論,但北京話 — 大約有70%的中國人使用這種語言 — 也有其性別偏見。某些時候,北京話跟其他語言的問題一樣:比如說老闆娘要特別強調,但老闆則不用。但跟歐洲語言不同的是,北京話不是把名詞分成陽性陰性,而是有另一個問題,且這個問題用聽的是聽不出來的:某些文字將負面形象加諸在女性身上。

中文字元由一些較小的符號組成,稱為部首,來自兩種形式。聲符告訴你這個字元如何發音;形符則告訴你這個字潛在的意義。比如說有「言」字旁在左的字彙,通常與說話有關:語、話、請、談、謝,諸如此類。中文字典通常以部首做檢索,所以同個部首的字彙會放在一起。同樣地,查詢「女」部則會出現媽、姐、姑等字。

但「女」部也有妒、嫌、奴、妖、姦等字。當然「女」部在某些較正面的語境中也會出現,比如說安、好。但即使這些字也有刻板印象;在「好」這個字中,女旁邊還有一個子。在「安」這個字中,女則在一個屋頂下。「女」,本身則來自女性雙手緊握彎腰的象形字。相反地,「男」這個字,則由「田」跟「力」所構成。中文文法中,尤其是語詞的排列,也可以說偏好男性。「父母」是這樣,「子女」也是。正如一位語言學家所說,最諷刺的是連「男女平等」也是男前女後。

進步是有可能的。2015年時,一群策展人以「姦」這個字作為展覽名稱,主題是針對女性的性暴力。一年後,一群女性文字圖像藝術家出版了一本造字書。其中一人把「女」跟「走」結合在一起,想傳達「女也可以主外」的想法。發明新字比廢棄既存的字簡單多了。中文字書寫是其國家驕傲的一部分,即使書寫上帶來困難仍持續保留。任何花上數小時學習中文字的人,也會學習到內建的性別偏見。

原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