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st Mar 6th 2023

當台灣總統蔡英文在2022年12月宣布延長服役時間時,她稱這是一個「無比艱難的決定」。台灣年輕人之前只需要接受四個月的兵役訓練;從2024年開始,他們每人需服役一年,並接受改善過後的訓練內容。「沒有人想要戰爭,」蔡英文說,「但和平不會從天而降。」她補充道,台灣必須為戰爭做好準備,以防止那天的到來。

蔡英文的決定,不該如此困難。這反映了一個令人不安的現實:台灣尚未決定如何、甚至是否要抵抗。台灣既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方」,又對中國的威脅麻木不仁。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中國可能入侵的嚴肅討論才成為常態。部分原因是因為中國共產黨正進行、意圖製造混亂的訊息戰;而這也反映了台灣曲折的歷史和政治。



西方世界官員已在為了台灣可能與中國的戰爭做計劃。然而,台灣人對自己是誰、與中國的關係如何,以及是否該戰鬥並沒有共識。台灣人民的未來,取決於他們如何回答這些問題,特別是在下一屆總統選舉即將到來之際。

中國認為台灣是叛離的一省,威脅入侵超過七十年。但戰爭似乎不太可能發生,直到最近。在美國的幫助下,台灣在整個二十世紀中都擁有軍事優勢,並在和平的中美關係中,擁有模糊但安全的地位。但在過去的十年中,中美關係已經從經濟合作轉變為公開競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以「戰勝美國」來描述國家復興,並以驚人的速度擴軍。解放軍已經在兵推中擊敗了美國人。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海軍,預計在2025年會擁有四百艘軍艦(美國不到三百艘,台灣只有二十六艘)。中國已增加導彈、核武數量,以避免外國勢力介入台灣海峽。

中國也有更多「灰色地帶」動作(戰爭以外的威脅行動),過去兩年內,中國戰機越過海峽中線(一條非官方的國界線)、進入台灣西南方防空識別區的次數幾乎多了一倍。尤其是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的裴洛西於2022年8月訪問台灣後,這一數字更是急遽上升。中國在裴洛西訪問後進行了一次模擬封鎖演習,並首次直接發射導彈通過台灣上空。

當美國官員為全面入侵做最壞打算時,台灣國防部更關心「灰色地帶」的行動,如封鎖或攻佔離島。台灣本島距中國沿岸大約一百六十公里,但金門島離中國只有三公里遠。金門一直是兩岸旅遊和經濟交流的橋樑,2018年後,更經由長達十六公里的管線從中國進口水。一些敦促台灣為入侵做準備的人士表示,中國看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被制裁後,需要的是快速征服台灣,不能把衝突時間拖長。台灣官員擔心,灰色地帶行動可能是中國對國際風向的早期測試。美國可能會為了保衛台灣而與中國交戰,但會有國家為了金門而戰嗎?

隨著中國對台灣的壓力增加,台灣尋求全球支持。蔡英文總統曾表示,台灣「站在捍衛民主價值的最前線」。若台灣淪陷,將讓全球更傾向習近平、普丁所偏好的「強權即公理」世界。

台灣同時也有超越國家大小的全球經濟影響力。台海衝突的傷害,將遠大於俄國入侵烏克蘭。全球超過60%的半導體在台灣生產,從手機晶片到導彈晶片;而最尖端的晶片中,更有九成在台灣生產。美國智庫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預估,中國封鎖台灣的話,全球經濟將蒙受兩兆美元的損失。

首先,守好自己
First defend yourself

台灣領導人們深知,即使擁有強健民主、對全球經濟的重要性,但這些都不足以保衛台灣。烏克蘭戰爭給台灣領導人的教訓是,小國要抵禦大國的欺侮,意志是很重要的。反擊,才會有更多機會等到其他國家來援助。但台灣還沒準備好要戰鬥。經過數十年來的削減國防支出,台灣軍隊萎縮到僅剩十六萬三千人(對抗中國的兩百萬大軍)。台灣有超過兩百萬名備役軍人,但每年只能訓練十一萬人。台灣的義務役常將兵役比喻為夏令營,開玩笑說都只有在掃地、除草,而沒在學習使用武器。

美國官員及一些台灣退役軍事領袖擔心台灣的國防策略。台灣將領們花費過多的國防預算在戰鬥機、坦克和戰艦上,這些武器在三十年前,抵抗較弱的中國可能有用,但現在面對中國的導彈卻很脆弱。台灣政府重申了美方關於非對稱作戰的觀點,但台灣軍隊尚未承諾將採取這種戰略。蔡英文總統宣布役期延長和訓練改革是種進步,但還不夠。

中國對台灣最具威脅性的攻擊,可能是心理戰。自從烏克蘭戰爭開始以來,台灣媒體充斥著陰謀論和中國宣傳,煽動對美國的不信任。聲稱北約把俄俄國逼入死路,為了美國的利益而犧牲了烏克蘭、台灣必須警惕,美國會把台灣變成下一個烏克蘭等等。這些敘事在台灣非常普遍。當中國在裴洛西訪台後進行軍演時,許多人指責台灣政府和美國政治人物挑釁中國,而非中國威脅台灣。

這種指責受害者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國假訊息的產物,意圖破壞台灣社會;但這也反映了台灣的歷史。台灣的正式名稱是中華民國,始於1912年,當時清朝被推翻。國民黨在1945年將台灣納入中華民國版圖,在輸掉了內戰後,1949年逃到台灣。國民黨在台灣進行一黨專政的威權統治,戒嚴長達四十年,強迫本省人說北京話,並接受中國認同教育。

在80年代後期,台灣開始民主化後,被壓迫的本土認同才再次萌芽。1992年的調查顯示,僅有17.6%的民眾認為自己是台灣人、25.5%認為自己是中國人、46.4%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到了2022年,由政大選舉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變成有61%的民眾認為自己是台灣人、2.7%認為自己是中國人、32.9%的雙重認同。解嚴後出生的年輕人,有更強的台灣認同。但有少數的台灣年長世代,仍然認同中國,希望有日回到祖國的懷抱。美國轉向承認共產中國、不鼓勵台灣獨立的行為,也助長了對華盛頓的不信任。

下一次的總統選舉將在2024年初,候選人必須在中美對抗加深的背景下,提出台灣的新願景。從認同民調來看,蔡英文所屬、偏獨的民進黨應該會贏得很容易。對獨立的支持日益增加、統一的支持日益減少,泛國民黨勢力衰弱、泛民進黨勢力增強。

但認同不是台灣政壇的唯一要素。許多台灣人並不偏好任一政黨,或是在獨立統一間做選擇。有57%的民眾在最近的民調中選擇「維持現狀」ー 等於實質上的獨立,跟不要戰爭。但選民可能要在兩者間作選擇:為了主權戰鬥或為了和平投降。中國共產黨宣傳一項充滿失敗主義的訊息,稱美國操縱台灣的「分離分子」挑釁中國,如果中國「被迫」發動攻擊,那麼責任歸咎於這些分離份子。所以台灣人應該悄悄地與中國合作,共同對抗虛偽的西方國家。

台灣的年輕世代可能對這樣的宣傳免疫,但他們是投票率最低的一群。投票率最高的是五十五至七十五歲的族群,其中許多偏好這樣的綏靖主義。國民黨籍的前總統馬英九,在去年11月的縣市長助選時說「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投給國民黨可以避免兩岸發生戰事」,那場選舉國民黨贏了。但地方選舉比較是對縣市政府級的評價,而不是對中政策的判斷。但在那次選舉中談到的戰爭話題,是將在台灣展開、更大規模辯論的預告。

台灣是個民主國家,所以前途掌握在人民手上,但也容易受到獨裁政權的利用。中國已在台灣媒體推廣失敗主義和分裂主義的觀念,這是台灣人民需要團結抵制的。他們必須決定自己是誰、信仰什麼、是否願意戰鬥以及可能需要付出的代價。他們應該珍惜自己的自由,並為之做出犧牲。政治上,這是一項很難傳達的訊息,但也非全新的想法。畢竟,台灣人現在享有的自由,也是付出代價換來的。

原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