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st Mar 9th 2023

歐洲正見證自1945年來最血腥的跨境戰爭,但亞洲面臨更大的風險:美國與中國爭奪台灣的衝突。隨著美軍近年採取所謂「分散性殺傷(distributed lethality)」戰略,意圖削弱中國的導彈攻勢,局勢非常緊張。上週有數十架中國戰機侵入台灣的防空識別區。本周,中國外交部長譴責美國的策略是「全方位遏制打壓中國,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

當美國在亞洲重新武裝並試著激勵盟國時,浮現了兩個問題。首先,美國對烏俄戰爭並未準備直接介入,但是否願意冒著與另一個核武國交戰的風險來保衛台灣?第二,藉著在亞洲與中國進行軍事競爭,美國是否可能引發原本試圖防止的戰爭?

沒有人能確定,中國入侵台灣會怎樣發生。中國可能會使用「灰色地帶」戰術,這是一種有壓迫力但不完全是戰爭行為的方式,已封鎖台灣並削弱其經濟和士氣。或者中國可能對關島、日本的美軍基地發射飛彈,作為兩棲作戰的前導。由於台灣只能自力抵抗幾天或幾星期,任何衝突都可能迅速成為兩個超級強權的對峙。

與烏俄戰爭中看到的戰壕、人海戰術不同,台灣之戰可能會涉及新世代的武器,例如超音速飛彈和反衛星武器,造成數不清的破壞,及引發不可預測的報復。經濟上的影響將是災難性的。台灣是全球先進半導體的重要供應商。美國、中國和日本是全球前三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非常緊密。可能會有制裁措施,破壞全球貿易。美國也可能會要求歐洲和其他盟國對中國實施禁運。

戰爭不再遙不可及,因為一個未明文說出的默契正在破裂。七零年代以來,美國一直不鼓勵台灣正式宣布獨立,也不明確承諾保衛台灣。而中國雖沒放棄武力犯台,但也說還是傾向和平統一。但這些立場正發生變化;美國中情局說,習近平已告訴解放軍要在2027年前做好侵台準備。拜登總統則說,如果中國入侵台灣,美國將會協助保衛台灣(不過幕僚表示政策沒有改變)。軍事平衡狀態也不像九零年代那樣明顯偏向美國。台灣的輿論也產生變化,只有7%支持與中國統一,其中一個原因是看到中國如何扼殺香港的自由。

雙方都在加強本身立場,試著發出堅定的訊號,但會造成不穩定的結果。一些行動會上頭版,比如去年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造訪台北;另一些則無聲無息,比如說台灣離島的海底電纜被神秘地切斷。外交停滯不前,美中的高階國防官員自去年11月起,就沒對話過。最近的間諜氣球事件中,兩國間的「熱線」失效了,中國拒絕接聽電話。而雙方的對內言論,無論是美國國內選舉的競選口號,或是中國領導人發表的談話,措辭都變得更軍事化。一方認為那些舉動是保護自己紅線的防禦性行為,另一方則視為阻擾野心的舉動。因此,雙方都傾向繼續強化自身立場。

美國會為了捍衛台灣做到甚麼程度還不清楚。台灣不是骨牌;中國有一些超出台灣的領土規劃,但不是想入侵或直接統治整個亞洲。正如我們的特別報告所指出的,目前還不清楚有多少台灣人把中國視為真正的威脅,或者戰鬥的意志有多高。

台灣人跟烏克蘭人一樣,值得得到美國的幫助。台灣的自由和民主令人嘆為觀止,並證明了這些價值與中國文化可能共融。如果台灣人必須屈服於獨裁主義,將是一場悲劇。如果美國放棄幫助台灣,亞洲安全保護傘的可信度將嚴重受到質疑。一些亞洲國家可能會更忍氣吞聲,韓國、日本可能會尋求製造核武。這將是中國所希望推行的世界觀,即國家利益大於個人自由(二戰後聯合國所倡導)之上。

但,台灣獲得的幫助,目的應在阻止中國攻擊,而不是挑起一場戰爭。美國需要將習近平的算計方式納入考量。美國做出更全面的安全保證,可能會讓台灣宣布正式獨立,這對習近平來說是一條紅線。美國承諾在台灣部署更多軍隊,可能會導致中國馬上入侵,不等到美軍到來。然而,一次失敗的入侵行動,將使習近平和中共付出沉重代價。美國需要調整立場:向習近平保證紅線仍在,但讓他相信侵略帶來風險,將是他無法承受的。目標不應該是解決台灣問題,而是推遲。

台灣已經避免挑釁。台灣總統蔡英文並沒有宣布獨立。但是,台灣需要做更多來阻止鄰國,例如增加國防開支,讓台灣能在沒有美國援助的情況下撐更久,並讓民眾準備抵抗灰色地帶戰術,從假訊息到操縱選舉等。對美國來說,應該要更努力地打消中國疑慮,並同時阻止中國。美國應該避免在未增強台灣戰備能力前,就做出會刺激中國的象徵性行動。美軍應繼續現代化,並集結盟國。此外,美國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封鎖行動有所準備,例如儲備燃料、空運、提供備用網路,並在制裁方面建立聯盟共識。

美國與今日的中國政權,在台灣議題上永遠達不到共識。但他們在避免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上,有共同利益。美蘇冷戰的前十五年,採取了令人恐懼的邊緣政策,導致幾乎災難性的錯誤,一直到古巴危機出現,才回到外交桌上。這就是現在全球所處的境地。不幸的是,美國和中國在台灣議題上潛在的一致之處正在減少。這兩種敵對制度,一定要找到某種可以不那麼危險的共存方式。

原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