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p/phpKfJXml
Economist Mar 25th 2020

在恐懼的期間,人們拼命尋找可信賴的訊息來源:在武漢肺炎大流行期間,就是科學家和公家機關了。但是人們同時也仰賴沒那麼外顯的權威。傳統上,厚實的紙本字典有著一錘定音的功用。如今,線上字典越來越普及。最好的線上字典不僅比舊的傳統印刷版好,還讓字典編輯者能洞悉人們的想法。

韋伯(Merriam-Webster)字典是美國最著名的字典之一,在大事發生時於推特公布激增的單字查詢量已行之有年。最明顯的高峰,是如「冠狀病毒(coronavirus)」之類的術語 — 達到1,100,000%。但其他的術語,則能讓數據觀察家看到危機發展的變化:在1月中時,人們開始增加搜尋「疫情流行(epidemic)」,2月初時則搜尋「全球大流行(pandemic)」。與預防相關的術語也開始增加,比如說在3月中時是「隔離(quarantine)」跟「自我隔離(self-isolation)」。(給對語源很講究的讀者:如果你是那種認為「大毀滅(decimate)」代表著「約十分之一的毀壞」的人,那你的隔離可能要至少持續四十天。)(譯按:拉丁文中decem的意思是「十」,decimation最早指的是古羅馬軍隊的「十一抽殺制」,有逃兵時需連坐的懲罰手法。而拉丁文中 quadraginta 是「四十」的意思,因此作者開此玩笑。)

隨著政府開始動作,人們是搜尋了解一些原本應該實施的措施:「指法律、政府行爲上苛刻嚴峻的(draconian)」、「封鎖(lockdown)」、「醫療分流(triage)」在2月時的搜尋數也開始激增。「戒嚴(martial law)」也是,不過卻有個特別的原因:美國參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於3月16日發了一則推特,提到「馬歇爾法案(marshall law)」,導致搜尋量大增。

人們搜尋的,不只是沒那麼常用的術語。他們也開始搜尋諸如「取消(cancel)」的字眼,可能是想知道各種時態的變化,比如說cancelling究竟是一個L或兩個L。(公布答案,美國是一個,英國、加拿大跟其他國家則是兩個。)但也許更令人訝異的是,如「信任(trust)」和「壓力(stress)」等字彙的搜尋量也增加 — 很難說是突然增加,但的確有在數據上顯示。韋伯字典的Peter Sokolowski說,很難確定是為什麼,但他認為當人們感到憂慮時,似乎會產生一種較急迫的需求,就是把一個較為抽象的術語,注入更特定、具體的含意。跟囤積食物、衛生紙一樣,人們想盡可能地儲存可理解的資訊。絕望的時刻、特別的做法。

原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