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難得經濟學人寫了一篇棒球的文章,跟Money Ball有關,內容還蠻有趣的。
原文
今天是由Brad Pitt所主演之電影Moneyball(書名台譯:魔球)的首映日,這部電影是有關小市場球隊奧克蘭運動家的成功之道。改編自2003年Michael Lewis的暢銷書,它敘述這支球隊如何在兩千年左右使用像是上壘率(OBP),來評估選手被其他球隊低估的技能。即使是最低薪資的球隊之一,奧克蘭運動家在2000年到2003年每年都進入季後賽。
但是大市場球隊在這本書出版後也變聰明了,知道上壘率的價值,也讓高上壘率球員的薪資水漲船高。而運動家隊的年輕新星們也因為年紀越來越大而薪水越來越高,讓運動家隊變得太貴而難維持下去。運動家隊下滑的困難時期,許多傳統棒球的捍衛者興高采烈地發表了「早就跟你講了」之類的文章,說無論運動家隊多想在市場上撿便宜,這市場已經消逝殆盡。甚至Baseball Prospectus (BP),一個知名的棒球統計分析網站,其建立者Gary Husckaby都在2007年大聲疾呼:「棒球分析已死」。但數據派的支持者回應指出,最近期的例子便是坦帕灣光芒隊,另一個小市場球隊使用統計數字,來確保所謂的「額外2%」的競爭優勢。
明顯地,大部分容易達到的統計數字(low-hanging fruit)在很久之前就建立了。但是「魔球萬歲派」陣營這星期跟BP的Mike Fast一篇新報導提出了他們對捕手的接球位置之驚人發現:(譯注:原文為framing,若有更好的翻譯方式請指正)捕手對主審是否判好壞球有影響力。如果主審是完美的,或是換成電腦來判,當然捕手就沒啥作用 - 重要的是球有沒有投過本壘板,而不是球擊中手套的位置。但事實上,主審也是普通人,而Fast証明嫻熟的接球技巧,對好壞球的判別,比多數球迷想像的更大。
證明的方法很簡單:只要比較同一投手搭配特定捕手及其他捕手時,壞球被判好球的比例即可知。這個研究顯示José Molina是接球之王,他以守備見長,但打擊在Molina兄弟中是最弱的。Fas發現Molina能讓壞球變成好球,比例竟高達3%。如果正確的話,這代表他的接球可以讓球隊在162場比賽中,少丟47分。這樣的差距跟你拿巨星,比如說Prince Fielder的打擊,跟一個聯盟平均打擊率的選手,像是 Plácido Polanco來比一樣大,而且在自由市場上,這至少值兩千萬美元的合約(Molina這季只拿一百萬美元)。相對來看, 光打擊就可以進名人堂的名捕手Jorge Posada,跟聯盟捕手平均來比,在162場比賽中,他少節省了可怕的34分。如果他們兩的接球能力有差到Fast指出數字的一半,那我在2009年世界大賽時所寫,洋基應該要用Posada來取代Molina,是大錯特錯了。
很難相信捕手的接球能力會像這篇研究說的這麼大。但Fast對懷疑論者有強大的反駁證據。首先,他指出,接球位置的結果是高度一致且有延續性的:捕手若在讓邊邊角角的球被判好球或壞球的比例偏高/偏低,這數據會延續到下個球季,即使換球隊。第二個,接補位置數字的大小,跟今年棒球刊物Hardball Times預測捕手對投手表現的影響,呈漂亮的線性相關。
最有說服力的是,Fast用錄影來舉證接補位置。他選了兩組投球情況,球劃過本壘板同樣的位置來比較。在第一個例子中,捕手在接到球前,把他的手套靠近地面,而另一位僅有些許的移動手套。第二個例子中,海盜隊的Ryan Doumit在球要進入手套前,將他的頭放低,看著球進手套。而比較組的Monila則是直直瞪著球。在兩個例子中,移動位置較少的捕手都獲判好球,而手套移動較多的都被判壞球。很清楚地看到主審是如何被愚弄的:捕手看起來的不同讓你很難相信他們是接同個位置的球。主審很容易分心,像是被Doumit的頭給影響到。「我很少能如此清楚地指出,在大聯盟球員中,判別好球機制對表現的關聯有這麼大」Fast如是說。「在我研究的case裡面,邊邊角角位置的球如果捕手在接球時保持安靜不動,在32個case裡面,31個case的主審判決被捕手點頭的行為給影響。」
Fast文章的影響相當大。第一個迎面而萊的問題是,好的接補機制是否可以被傳授?是否所有的捕手都可以保持頭、手套靜止,如果他們想要試一下?如果可以的話,接補機制落後的人可以很快補上,然後Molina的優點(以及價值)將非常短命。如果不是的話,那球探就必須在評價捕手時,多多在接補位置這裡做功課。
這篇文章對投手的影響應該也很大。跟接補位置差的捕手搭配的投手可能被嚴重低估,聰明的球隊應該在他們還便宜時買下來。相對地,聰明的球隊經理應該投資在會接補的捕手上面,然後讓他的才能反映在投手成績上。而被高估的投手們,則應該趕快把他們在比實際價值還高時交易掉。要花多久那些著重計量的球隊才會投資在這個新的資訊上呢,其他球隊是否會跟進?這個答案也許我們觀察一下,看球員市場是否跟那些「魔球已死派」所宣稱,讓你相信的有效率(譯注:此為反諷,因為魔球已死派稱統計派沒效率)。
接補機制同時也引起了另一個哲學問題,球迷想從運動中得到什麼?如果每個好壞球都用機器來判讀,棒球會變得更好嗎?目前已經有授權裁判可利用全壘打後的立即重播來幫助判決了。像是金鶯隊1996年季後賽,被12歲男童Jeffrey Maier接走的那顆變成全壘打的飛球(譯注:當年對上洋基時,Jeter的一顆飛球被小球迷接走,而變成平手局面,在延長賽後金鶯輸了這場球;如果沒有這個誤判,結果還未知。),而海盜隊也會覺得每次當Doumit點頭而導致三振變成四壞,有點像被搶劫。
另一方面來說,Maier情況的誤判是一個非球員隨機、無法預測的行為。相對地,Fast則是指出了接補動作是種技巧。也許捕手跟主審之間的互動,在一場比賽中就跟投打對決一樣重要。大家都喜歡看Ozzie Smith(前紅雀隊明星游擊手,名人堂成員,贏得13次金手套)利用守備贏球,而José Molina就是捕手的Ozzie Smith。現在球迷知道要去欣賞Molina的大師接球藝術,如果好壞球被自動判決取代的話,球迷可能有被欺騙的感覺。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