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Economist Apr 23rd 2016

有些國家因為意識形態改名(比如說蘇聯),有些則因為分割改名(比如說孟加拉),有些則因為獨裁者心血來潮(比如說緬甸)。而捷克共和國想要改變國名的原因,或者應該說,國名在英語中的表現方式;只是單純出於文體,真是令人鬆了一口氣。4月12日時,捷克外長左拉列克(Lubomir Zaoralek)溫和地建議,英語人士應該用「Czechia」來稱呼捷克。

捷克內閣以及總統澤曼(Milos Zeman)都支持新名字。有些自以為聰明的人認為,這個決定應該早點做的:今年夏天奧運的國家隊制服,已經繡上「Czech Republic」了。

這個消息引起了一些反彈,也引發不少困惑。捷克領導人堅持說,國家官方全名沒有更改:他們只是要求聯合國將「Czechia」註冊為正式的官方簡稱(比如說「俄羅斯」之於「俄羅斯聯邦」)。左拉列克說,這是為了避免將來的「扭曲跟誤拚」。但根本的立論是,「Czechia」時髦些。

莫托(Lubos Motl)除了是弦論的頂尖物理學家外,也宣稱是現今使用「Czechia」最重要的人士。他說,「這個名字簡短、且非常類似於在其他語言中所使用的名稱」。不過就連他也不了解「為何選在現在」。

「Czechia」可看成「Cesko」字面上的翻譯。「Cesko」在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分家後被廣泛使用,不過有些歷史學家認為,這個字眼最早可回溯到1634年。澤曼總統一直以來便支持使用此字。支持者說,這就像其他國家的短稱(法國的全名其實是「法蘭西共和國」),並認為這個名字比較接近多數羅馬字、德語、希伯來語的表現方式。即使紐約時報也曾在1925年用過「Czechia」這個字。



但捷克人看起來並沒有怎麼被說服。2013年捷克最大報今日報(Mlada Fronta Dnes)曾作過調查,有73%的人反對「Czechia」。這樣的反感,可能反映了長久以來對「Cesko」的複雜情感。回到二零年代,捷克作家恰佩克(Karel Capek)曾說,「Cesko聽起來不悅耳」;對外國人來說,「甚至聽起來有些滑稽」。捷克斯洛伐克後共產時期的第一任總統哈維爾(Vaclav Havel),說這字眼讓人想到「爬行蛞蝓」的樣子。更重要的是,這個字讓他想起捷克斯洛伐克的分裂,這件他非常反對,並因此短暫辭職,之後又以捷克首任總統上台的往事。

在捷克斯洛伐克分裂時,跟現在一樣,也有許多名字被提案,但許多名字都帶有包袱。有些捷克民眾比較喜歡能反映境內兩個主要地區的名字,波希米亞(Bohemia)跟摩拉維亞(Moravia)。但這會帶來納粹德國占領區時期,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Protectorate of Bohemia and Moravia)的不快回憶。

還不知道「Czechia」這個名字是否會被廣泛認同。區域發展部長史列區托娃(Karla Slechtova)建議對名字進行公投。讓人更容易搞混的,英文中「Cz」這個字首是來自波蘭文,而非捷克文,也許這是19世紀波蘭猶太人大舉移民到英語世界的後果。

簡單來說,即使英語世界接受「Czechia」算是種改善,但拼音本質上就是錯的。但曾於2004年至2007年於哈佛大學任教的莫托認為,一個小國也許必須忍受外國人某種程度的無知:「比如說,我已經習慣美國人對我們一無所知的事實了。」

原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