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8430902issuecovUK325
Economist Sep 1st 2013

本周是經濟學人創刊的第170年,所以這星期在經濟學人附屬部落格「The Economist explains」中,將會回答一些經濟學人常被問到的問題。

跟其他每周出刊的雜誌不一樣,經濟學人認為自己是一份報紙,在社論裡面稱自己為「本報」,為何呢?

1843年的八月,一位蘇格蘭製帽商James Wilson公布了經濟學人,一份他打算定期發行刊物的的計畫書,他稱之為「一份每周六發行的報紙」。9月2日的創刊號,經濟學人在其報頭上形容自己為「政治、商業、農業及自由貿易的刊物」(在那年代我們還使用牛津逗號 Oxford commas)(譯按:原文political, commercial, agricultural, and free-trade journal,牛津逗號就是在列舉時,最後的and前面還加個逗號的寫法)。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這份19世紀的黑白油墨化身,經濟學人無疑是一份報紙,且一直到20世紀中期它都還看起來很類似。第一次使用紅色標誌是在1959年,第一次有顏色的封面則是在1971年,而一直要到2001年才有全版彩色。在那時,從報紙轉變為雜誌的形態已經完成,但稱自己為「本報」的習慣沒有改變。

此外,經濟學人認為自己在精神上,是報紙更甚於雜誌。其目標是成為一份針對全球的詳盡周報。如果你被困在一座荒島上,且你只能接受一份空投的定期刊物來更上全球時事,我們希望你能選擇經濟學人。要達成這個目標,用報紙的做法是優於用雜誌的。雜誌這個字眼從法文中的倉庫演變而來,隱含具體針對某一特定主題發行的意思,而非涵蓋時事。的確,經濟學人在產出的時程也較像報紙而非雜誌。就像一份每周日發行的報紙會包括星期六所發生的事,發生在星期四的事件,也許會被收編在經濟學人中,出現在星期五的書報攤上。

就像人們現在仍說「撥」電話(即使現在的電話已經沒有撥盤了)或是在電子郵件中CC(carbon copy,傳送附本)某人,有些表現方式即使科技演變仍會留傳下來。如果有一天當本報不發紙本,僅發電子版,也許我們還是會稱自己「本報」。

原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