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3_blp510
Economist Aug 25th 2014

今年中國跟台灣的高階官員在各自的領土上都舉行了會談。兩次會談都是自1949年後,官方的首次接觸。而近幾個月來,台灣的官員更是在推動兩岸關係上的更大突破:想安排總統馬英九,跟中國的最高領導人習近平見面。台灣官員提議在今年11月APEC領袖會議的期間。中國方面對此則是冷淡回應,且並沒有邀請馬英九。但即使11月沒有舉行馬習會,一方的障礙已經降下。為什麼花了這麼久的時間?

台灣曾經是中國的一個省份。而雙方政府,在官方形式上還是如此認定。問題在於雙方對於所謂「中國」並沒有一致的認知:中國共產黨所統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是中國國民黨統治的中華民國。中國國民黨統治中國超過二十年,直至1949年內戰輸給毛澤東,逃到台灣為止。從那時開始,台灣繼續保留中華民國的名稱,即使那邊的政府僅擁有台灣、以及其他幾個更小島嶼的統治權。而在台灣,使用「中國一省」這樣的名稱,有著更多的複雜性。台灣在1895年至1945年期間,被當時戰敗的清帝國割讓,由日本進行統治。而在1945年過後,國民黨統治的初期,其統治行為非常野蠻。台灣後來轉變成一個民主國家,但對國民黨的怨恨,仍深植於許多在國民黨逃難來之前,就已居住在台灣的許多人民(以及其後人)心中。他們對大中國的認同很低,有些人希望台灣可以去除任何與中國連結的偽裝,宣告獨立。

但也許台灣中國領導人還無法會面的更大原因是,國共內戰其實還沒真正結束。北京政府並不承認台北政府,所以也不接受其總統。雖然兩邊在70年代停止攻打對方,也在90年初期開始會談,但進程還是很緩慢。討論僅透過中介機構(譯按:指海基會、海協會),而很快便受到台灣民主化的影響。台灣當時的國民黨籍總統李登輝,在1996年舉辦了首次總統直選。為了呼應本地的台灣人,他將政府的說詞,從「一個中國」換成兩個國家。此舉馬上獲得北京政府的注目,同時也激怒了北京政府。中國共產黨擔心台灣靠向正式獨立的路,緊張情勢一觸即發。中國對台灣海峽發射了空包彈;美國派了航空母艦以示警告。李登輝贏得選舉,而支持獨立的民進黨在那之後連續勝選兩次,兩岸會談更無進展。直到2008年,對抗性較低的總統馬英九上台後,中國共產黨才殷切地答應重啟會談;一開始還是一樣透過中介機構,而在今年展開首次的政府對政府會談。

中國、台灣雙方政府代表能夠在2月跟6月見面,是中國的讓步。中國認可了台北政府某種程度上的正當性。但雙方領導人要見面,還有更多困難要解決。一個難題是要找一個對的場合。馬英九曾提議在APEC峰會場合,因為出席的都是「經濟領袖」,而非國家元首。這樣可以讓兩邊都省去馬英九是否為國家元首,以及馬英九如果是國家元首,其國家的疆域構成又是如何的麻煩。但中國並不希望兩人在國際場合見面;這將會給外國人指指點點的機會,而中國一向認為這是國內問題。但如果馬英九不是在APEC期間造訪北京,那他的職稱問題將會變得更巨大。中國應該會避免稱呼他為總統。而如果馬英九被低於總統規格對待,台灣民眾很可能會發出巨大的反對聲浪。路還還遠。

原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