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st Nov 2nd 2017
伍德福(Michael Woodford)是相機廠奧林帕斯(Olympus)首位非日籍社長,當他在2011年被解任時,將董事會成員比喻成「教室裡的小孩」。伍德福當時面臨的,是專橫會長(董事長)菊川剛留下的財務黑洞,超過十七億美金。菊川剛在董事會主導了一場戲,將這位英國籍社長趕下台。這一切都符合日本企業董事會的陳腐形象:全是日本籍男性,枯槁的高層無情地強制維持表面和諧。(譯按:關於此事,請google奧林帕斯醜聞。)
但漸漸地,這樣的寧靜正被打破。日經225指數的企業中,有接近15%的公司,在董事會中起碼有一位非日籍人士。這個比例仍不到英國富時指數100企業的一半,但已經從2013年的12%上升了,且這樣的趨勢似乎也確定了。日本最大銀行三菱日聯以及武田製藥(2015年時首次指派外籍人士出任執行長,是一位法國人),都在今年宣布新的外籍董事成員。電信、網路巨擘軟體銀行的十位董事會成員中,有七位是非日籍人士。
當日本企業併購西方競爭對手時,通常也會把對方高層吸收進來。2014年三得利(Suntory)併購了美國酒廠Beam時,將其執行長放入董事會中。軟銀在擁抱外籍人士方面,則呈現了多元組成,成員來自包括了英國晶片製造商ARM,以及美國電信業的Sprint。對日本企業更大的影響力,還來自越來越多的海外投資者。海外投資者擁有日本股票的比例,從2008年的23.5%增加到30%。
日立外部董事George Buckley說,如果日本企業想保持全球競爭力,還需要做更多、且必須更快才行。創投家William Saito同意這樣的說法,並建議日本政府說,許多董事會還是只有橡皮圖章的功能,而不是如外國人所期待,那種擁有警惕功能的監督者。年老的前會長、社長即使在退休後,也還擁有很大的影響力。(且如果把巨型企業都去掉,日本上市公司中的外籍董事比例,僅些微地上升,從2001年的0.6%增加到去年的0.8%。)
更有活力的董事會,也許可以讓日本那些小心翼翼的公司,拿手上的214兆日圓資金去多投資一些、促進經濟。而這些日本公司在海外的營運,若多指派非日籍人士擔任當地最高主管,也許這些日本企業會受益更多。在過去,日本製造商要控制海外子公司的話,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派一個公司認識的人過去。但資生堂社長魚谷雅彥警告說,這套在服務業行不通。他建議說,「你必須派一個很了解當地品味的人」。
三菱重工非執行董事Christina Ahmadjian也同意,除非日本企業改變行事方式,不然他們會一直面臨自外於世界的風險。1995年時,日本企業有149間名列財星五百大,而現在只有51間。一點點的不和諧也許會有用。
原文
- Nov 03 Fri 2017 22:42
經濟學人 「和」諧企業向前走 The wa forward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