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st Jun 13th
台灣及其半導體產業,是全球經濟最大的要衝之一。從手機到人工智慧的模型,都仰賴台灣拿手的晶片製造。然而,這個擁有自主政府但卻被中國聲稱擁有主權的島國,將處於所有中美戰爭的中心。台灣的晶圓廠可能被摧毀,或者產品被禁運,在全球造成巨大的連鎖效應。這種危機解釋了為何美國、中國、日本及其他國家都正大量補貼晶片生產。
多角化生產對所有人來說都很有道理 — 除了台灣。對於台灣來說,這是經濟和國安的威脅。晶片產業縮小將讓台灣變得更窮、戰略重要性降低,這可能會讓西方世界在中國入侵時沒那麼關心,並使得中國在沒有晶片供應不足的風險下,更容易發動侵略。因此,即便西方國家的政治人物、企業家大力宣傳晶片生產當地化,台灣仍努力保持不可或缺的地位。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在6月4日的股東會上說,「第一優先是台灣,第二優先是台灣,第三優先也是台灣。」台灣新任總統賴清德在520就職演說上,稱台灣是「矽島」,並誓言要在人工智慧領域保持領先。
台灣人有時稱半導體產業為「護國神山」。全球90%以上的最先進晶片(3nm製程)是由台灣所製造的,且全都是由台積電 — 目前台灣最重要的公司 — 所生產的。台灣主導了全球半導體市場,意味著這個產業對台灣經濟至關重要,去年佔了GDP的13%(光台積電就佔8%)以及40%的出口貿易額。
全球各國從幾年前就開始推動降低對台灣半導體的仰賴,現在則已全面展開。根據2022年的《晶片法案》,拜登政府已補貼包含英特爾、三星在內的廠商共計兩百二十億美元,要在美國生產先進的半導體。德國、印度、日本等國也有大型補貼計劃:日本政府支持的Rapidus宣稱將在2027年前生產2nm晶片。而台積電本身也在美國、日本建造新廠;另兩間台灣公司,聯電及力積電,則在新加坡跟印度建造晶圓廠。
乍看之下,這意味著台灣在半導體業的中心地位將會下降。台灣10nm製程以下晶圓的全球生產份額,從2019年的超過90%,下降到2022年的70%,預計到2032年將降至47%。根據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 (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和波士頓諮詢公司的最新分析,美國的生產份額預計將從零,成長到接近30%。隨著台積電在海外設廠,其長期資產在台灣的比例,將從2016年的98%下降到2023年的81%。
但仔細觀察的話,則是不一樣的圖像。魏哲家向股東保證,台積電80%-90%的產能仍在台灣。且由於技術前沿不斷演進,國外的晶圓廠很快就會成為技術落後的廠房。未來亞利桑那廠落成後,生產的將是較舊技術的4nm或5nm製程,而台積電的台灣廠預計在2025年進入2nm製程、2028年生產1.4nm晶片。台灣新任新任國科會主委吳誠文於5月22日說,「當台積電承諾在海外提供先進製造技術時,這些技術仍會先在台灣導入。」
台灣記者林宏文表示,美國談論重新恢復生產晶片是一場「政治秀」。儘管全球進入大補貼時代,台灣的相對成本優勢依然存在:台積電財務長黃仁昭表示,美國晶圓廠建設成本是台灣的四到五倍。
Across the straight
穿越海峽
台灣政府與企業,現正努力進一步擴大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差距。AI為最優先的順位,台灣官員現在稱之為「第二座護國神山」。GPU市佔率達88%的美國半導體公司Nvidia,其晶片大多仰賴台積電製造和封裝,這是一個將多個晶片堆疊在晶圓上的複雜製程。而這些晶片最終成為伺服器的核心,而此類伺服器的組裝,台灣擁有90%的市佔率。今年6月,Nvidia的黃仁勳稱台灣是「AI工業革命的基石」。工研院副總林昭憲表示,「台灣希望幫助國際企業成為下一個Nvidia。」
去年,台灣政府通過一項新法,為研發高階晶片的企業提供25%的稅賦減免,購買先進製造設備則提供5%的減免。政府的另一個優先代辦事項,是從硬體製造擴展到晶片設計,目標是將台灣的市佔率從現在的20%提高到2033年的40%。而吸引知識產權到台灣,一直都是政府的目標。
如果現有的補貼熱潮,也無法將台灣從晶片業的龍頭位置拉下來,那甚麼可以呢? 中華經濟研究院的王健全指出,美國政府可能會以國安理由,要求部份先進晶片必須在美國國內採購。
台灣還面臨其他限制。台積電在2023年,消耗了全台灣8%的電力。目前,台灣電力中仍有約80%為火力發電。緩慢的去碳化意味著台灣企業可能不得不互相競爭有限的再生能源,或於2026年歐盟實施新稅制時支付碳稅。台灣還面臨人口老化和缺工的問題;台灣在2018年推出了「金卡」制度,以吸引外國人才,但移居台灣的外國人很少願意為本地企業工作,因為薪水較低。
另一個威脅,是台灣與西方國家站同一陣線,與中國脫鉤。暢銷書《晶片戰爭》的作者Chris Miller指出,中國在面對西方一連串技術制裁和出口管制後(有時透過的是諸如台積電等台灣企業),在晶片業上已有部分與台灣脫鉤。
因此,台灣對中國的晶片出口在2023年下降了18%,從580億美元下降到470億美元。中國企業在技術上尚無法對台積電構成威脅,但在財務上可以:台灣其他在較落後製程領域的企業,可能會被削價競爭。預計到了2032年,中國在10-22nm製程的全球市佔率將從6%增加到19%。
這些中國的產出,將會與台積電舊製程的廠競爭,而這些舊廠仍是金雞母,對其他台灣晶片業者來說也是。如果中國與台灣晶片業脫鉤越深,矽盾在中國入侵時的保護效果就越小,因為中國可能會摧毀那些他們再也不仰賴的設施。
儘管有半導體補貼及生產多角化的討論,台灣應該還是會繼續保有在西方科技業中心的領先地位。如果隨之而來的風險無法完全消除,至少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減輕。在富裕國家政府的要求下,為了避開台灣製晶片,一些消費性產品的企業,可能會接受某些產品中使用較沒那麼先進的晶片。台積電可以透過拉高庫存來對抗中國如禁運手段等「灰色地帶戰爭」戰術:2023年台積電持有87天的庫存,相比之下,2017年時只有46天。
還是有一些緊急應變措施: 台積電許多機台是由荷蘭商ASML提供,若遭中國入侵時,可遠端連線讓設備停機。然而,戰爭的威脅仍壟罩著台灣晶片帝國。新竹一位半導體業高層被問到最糟情境時,他搖搖頭說:「在這種情況下,晶片不是最優先的考量。我們不希望人們說,『救晶片uu,台灣及其半導體產業,是全球經濟最大的要衝之一。從手機到人工智慧的模型,都仰賴台灣拿手的晶片製造。然而,這個擁有自主政府但卻被中國聲稱擁有主權的島國,將處於所有中美戰爭的中心。台灣的晶圓廠可能被摧毀,或者產品被禁運,在全球造成巨大的連鎖效應。這種危機解釋了為何美國、中國、日本及其他國家都正大量補貼晶片生產。
多角化生產對所有人來說都很有道理 — 除了台灣。對於台灣來說,這是經濟和國安的威脅。晶片產業縮小將讓台灣變得更窮、戰略重要性降低,這可能會讓西方世界在中國入侵時沒那麼關心,並使得中國在沒有晶片供應不足的風險下,更容易發動侵略。因此,即便西方國家的政治人物、企業家大力宣傳晶片生產當地化,台灣仍努力保持不可或缺的地位。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在6月4日的股東會上說,「第一優先是台灣,第二優先是台灣,第三優先也是台灣。」台灣新任總統賴清德在520就職演說上,稱台灣是「矽島」,並誓言要在人工智慧領域保持領先。
台灣人有時稱半導體產業為「護國神山」。全球90%以上的最先進晶片(3nm製程)是由台灣所製造的,且全都是由台積電 — 目前台灣最重要的公司 — 所生產的。台灣主導了全球半導體市場,意味著這個產業對台灣經濟至關重要,去年佔了GDP的13%(光台積電就佔8%)以及40%的出口貿易額。
全球各國從幾年前就開始推動降低對台灣半導體的仰賴,現在則已全面展開。根據2022年的《晶片法案》,拜登政府已補貼包含英特爾、三星在內的廠商共計兩百二十億美元,要在美國生產先進的半導體。德國、印度、日本等國也有大型補貼計劃:日本政府支持的Rapidus宣稱將在2027年前生產2nm晶片。而台積電本身也在美國、日本建造新廠;另兩間台灣公司,聯電及力積電,則在新加坡跟印度建造晶圓廠。
乍看之下,這意味著台灣在半導體業的中心地位將會下降。台灣10nm製程以下晶圓的全球生產份額,從2019年的超過90%,下降到2022年的70%,預計到2032年將降至47%。根據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 (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和波士頓諮詢公司的最新分析,美國的生產份額預計將從零,成長到接近30%。隨著台積電在海外設廠,其長期資產在台灣的比例,將從2016年的98%下降到2023年的81%。
但仔細觀察的話,則是不一樣的圖像。魏哲家向股東保證,台積電80%-90%的產能仍在台灣。且由於技術前沿不斷演進,國外的晶圓廠很快就會成為技術落後的廠房。未來亞利桑那廠落成後,生產的將是較舊技術的4nm或5nm製程,而台積電的台灣廠預計在2025年進入2nm製程、2028年生產1.4nm晶片。台灣新任新任國科會主委吳誠文於5月22日說,「當台積電承諾在海外提供先進製造技術時,這些技術仍會先在台灣導入。」
台灣記者林宏文表示,美國談論重新恢復生產晶片是一場「政治秀」。儘管全球進入大補貼時代,台灣的相對成本優勢依然存在:台積電財務長黃仁昭表示,美國晶圓廠建設成本是台灣的四到五倍。
Across the straight
穿越海峽
台灣政府與企業,現正努力進一步擴大與世界其他地區的差距。AI為最優先的順位,台灣官員現在稱之為「第二座護國神山」。GPU市佔率達88%的美國半導體公司Nvidia,其晶片大多仰賴台積電製造和封裝,這是一個將多個晶片堆疊在晶圓上的複雜製程。而這些晶片最終成為伺服器的核心,而此類伺服器的組裝,台灣擁有90%的市佔率。今年6月,Nvidia的黃仁勳稱台灣是「AI工業革命的基石」。工研院副總林昭憲表示,「台灣希望幫助國際企業成為下一個Nvidia。」
去年,台灣政府通過一項新法,為研發高階晶片的企業提供25%的稅賦減免,購買先進製造設備則提供5%的減免。政府的另一個優先代辦事項,是從硬體製造擴展到晶片設計,目標是將台灣的市佔率從現在的20%提高到2033年的40%。而吸引知識產權到台灣,一直都是政府的目標。
如果現有的補貼熱潮,也無法將台灣從晶片業的龍頭位置拉下來,那甚麼可以呢? 中華經濟研究院的王健全指出,美國政府可能會以國安理由,要求部份先進晶片必須在美國國內採購。
台灣還面臨其他限制。台積電在2023年,消耗了全台灣8%的電力。目前,台灣電力中仍有約80%為火力發電。緩慢的去碳化意味著台灣企業可能不得不互相競爭有限的再生能源,或於2026年歐盟實施新稅制時支付碳稅。台灣還面臨人口老化和缺工的問題;台灣在2018年推出了「金卡」制度,以吸引外國人才,但移居台灣的外國人很少願意為本地企業工作,因為薪水較低。
另一個威脅,是台灣與西方國家站同一陣線,與中國脫鉤。暢銷書《晶片戰爭》的作者Chris Miller指出,中國在面對西方一連串技術制裁和出口管制後(有時透過的是諸如台積電等台灣企業),在晶片業上已有部分與台灣脫鉤。
因此,台灣對中國的晶片出口在2023年下降了18%,從580億美元下降到470億美元。中國企業在技術上尚無法對台積電構成威脅,但在財務上可以:台灣其他在較落後製程領域的企業,可能會被削價競爭。預計到了2032年,中國在10-22nm製程的全球市佔率將從6%增加到19%。
這些中國的產出,將會與台積電舊製程的廠競爭,而這些舊廠仍是金雞母,對其他台灣晶片業者來說也是。如果中國與台灣晶片業脫鉤越深,矽盾在中國入侵時的保護效果就越小,因為中國可能會摧毀那些他們再也不仰賴的設施。
儘管有半導體補貼及生產多角化的討論,台灣應該還是會繼續保有在西方科技業中心的領先地位。如果隨之而來的風險無法完全消除,至少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減輕。在富裕國家政府的要求下,為了避開台灣製晶片,一些消費性產品的企業,可能會接受某些產品中使用較沒那麼先進的晶片。台積電可以透過拉高庫存來對抗中國如禁運手段等「灰色地帶戰爭」戰術:2023年台積電持有87天的庫存,相比之下,2017年時只有46天。
還是有一些緊急應變措施: 台積電許多機台是由荷蘭商ASML提供,若遭中國入侵時,可遠端連線讓設備停機。然而,戰爭的威脅仍壟罩著台灣晶片帝國。新竹一位半導體業高層被問到最糟情境時,他搖搖頭說:「在這種情況下,晶片不是最優先的考量。我們不希望人們說,『救晶片』,而不是救人。」
原文
- Jun 14 Fri 2024 12:19
經濟學人 矽盾之內 Inside the silicon shield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