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919年拍攝的「卡里加立博士的小屋」,導演Robert Wiene。

故事始於主角法蘭西斯在公園裡對眾人發表的恐怖經歷;敘述在小鎮上的博覽會上來了一個具有神秘催眠力量的卡里加立博士,而小鎮也在博士的到來後發生了一連串的離奇謀殺案。而在法蘭西斯的調查之下,發現這一切都是博士唆使他的奴隸Cesare去做的,於是在罪行被揭發後,博士則被關在一個小房間內。

但故事在這邊急轉直下,我們發現發生的場景不是在公園而是在精神病院裡面;主角本身就處於有精神分裂症狀態,法蘭西斯和他所述說的許多人物都是精神病院裡面的病人,而所謂擁有神奇力量的卡里加立博士原來就是這個精神病院的院長,而最後被拘禁的,是法蘭西斯本人。

整部片是黑白片,默片方式呈現,片長大約一個小時。基本上是跨類型的電影;涵蓋了驚悚、精神分析、懸疑等。出現在20世紀初的德國,在當時必定是相當前衛的作法。而更為重要的是Wiene採取的表現主義風格;在布景方面,揚棄寫實的風格,轉而用光線明暗的色調差或是黯淡的層次線條來表現;路邊的花草樹木用水彩在白布上畫出,擺明是要告訴觀眾,他就是要用簡單的表現手法來代替花俏的場景。建築物則更為明顯,所有的建築物都呈現歪斜狀,包括所有的門、窗戶、甚至是房間裡面都不採用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初的寫實派結構表現手法。

由於我對20世紀初的歐洲電影並不是十分瞭解,因此不能斷定Wiene是否為第一個使用這種表現手法的導演,不過這種擁有高度想像力、帶有劇場表現手法的呈現方式(當然這種方式也有可能是因為當時還是為默片時代,所以演員的表現手法仍然是偏向劇場似的誇張臉部表情敘事法),配合翻轉的劇情,就算放在今日應該也是十分的有原創
性。

而整部電影是由主角法蘭西斯的第一人稱敘事,片中歪斜的布景、黯淡的色調、黑暗不時籠罩的場景,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可以說是導演在反映法蘭西斯的心理狀態,更貼切的應該是說他的精神狀態;可以讓觀眾直觀布景來觀察主角的心理。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大導演Alfred Hitchcock 在他的psycho(驚魂記)中也有使用這種主角易位,受害者/加害者的角色互換的方法。只是看慣有聲電影的我們,可能會對Hitchcock的表現方式較為習慣,而忘記去注意Hitchcock向Wiene學習的地方。對於這種在劇中表現出來的心靈恐怖,對我來說比時興的大量鮮血亂噴、暴力混雜的恐怖片更勝一籌,這種訴諸內心的瘋狂實在令人印象深刻。

在本片另一個讓我注意的地方就是由於它是默片的形式,所以配樂顯得更為重要,擔任著不讓觀眾睡著,並得要成功引領觀眾,利用音樂來代替台詞對整部戲有更深認識的工作。此部分我覺得是十分成功的,簡單的配樂,且在劇情轉折的地方也不會使用太過沈重的音樂使得觀眾覺得沈重,完全利用演員臉上表情的張力來說服觀眾。

另一個不知道是否可以稱的上是「實驗」因子的部分是,我覺得是讓原本大部分擔任客觀敘述的電影,在本片中轉換成第一人稱的心裡陳述;而當作片名的「卡里加立博士」卻反而不是被探討的心靈,主從角色的轉換也是十分有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lkj24 的頭像
    mlkj24

    mlkj24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