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50321_blp514
Economist Mar 25th 2015

3月17日,緬甸的中央政府,跟代表各族裔軍隊的團體 — 國家停火協調委員會(Ceasefire Coordination Team, NCCT),於緬甸境內最大城市,同時也是商業首都的仰光,舉行和談。這是第七輪的正式和談,但其實雙方早就在過去幾年內,以非正式的形式談了超過兩百次了。和談的目的,是希望達成全國性的停火協議(其實中央政府,已分別跟各族群談好雙邊停火協議,但這些協議往往會分崩離析)。與會者總是告訴記者,全國性的協議快要達成了,只差幾個點還存在著歧異。但近期的事件,讓這樣的說法比以往更難令人相信。當代表齊聚仰光談判時,緬甸東北的戰鬥仍持續著;自2月19日起的地方暴力衝突,據報已有將近兩百人死亡,還有成千上萬人流離失所。所以在緬甸境內戰鬥的是誰,又是為什麼?

自1948年脫離英國獨立後,緬甸境內數不清的少數族裔(占了超過30%的緬甸人口),便持續在跟中央政府對抗(有時候也互相對抗)。這些衝突的核心,在於彬龍協議(Panglong Agreement)中的承諾。彬龍協議,是由帶領緬甸獨立運動的領導人翁山將軍(同時也是國會議員、長期民主運動者 — 翁山蘇姬的父親),以及克欽族(Kachin)、欽族(Chin)、撣族(Shan)代表共同簽署的。協議內容允諾緬甸境內的少數族群,可擁有高度的自治區,並且說「建立克欽邦願望…是符合情理的」。而緬甸政府沒有落實任何一項承諾。有些少數族群的軍隊,靠非法活動(伐木、製毒、走私槍械、對當地人「徵稅」)來養活自己,但這些失敗的承諾有其根源。緬甸總統登盛,說他希望能在11月大選前,完成決定國家前途的停火協議,並展開政治對談,但癥結點仍一樣:主要是在軍事(中央政府希望各族裔的軍隊,可以併成單一國家軍隊)、對自然資源的掌握,以及要授與各族群邦多大的自治程度上。

最近一波爆發的衝突,是一位被驅逐出境已久的果敢(Kokang)叛軍領袖,對緬甸軍隊駐紮的老街(Laukkai,果敢地區首府,位於緬甸東北部,靠近中國邊界)發動奇襲。屬於華人後裔的果敢人,並不在國家停火協調委員會的十六個成員中,也許也是為了坐上談判桌才發動攻擊;緬甸政府一開始拒絕跟果敢人協商,但他們的態度可能會軟化。雖然政府形容這場衝突是單一、小規模的,但很明顯地,局勢越來越緊張。迷航的跨國境炸彈,殺害了四位中國人民。最糟糕的可能是,果敢的衝突,吸引了那些對中央政府積怨已久的各少數族群軍隊,包含克欽族、布朗族(Palaung)、若開族(Arakan)。在此同時,政府軍又在緬族(Burman)的中心地帶,與該地的學生因為教育問題發生衝突。

從這些小衝突中,可以得到兩個結論。第一,通往和平的路,既不直也不平。緬甸從來就沒有擁有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而我們現在看到於東北部發生的事,是未竟的邦國建立。過程也許醜陋,但很必要 — 一個強大而有功能的邦,必須對境內的暴力衝突,擁有獨斷地位 — 這有助建立較良好且較長久的政治安定性。第二個可能性,則是通往和平的路被阻斷了。對未來模糊承諾的協議過程,已經無法走更遠了;要打破中央政府以及族群軍隊間的僵持狀態,需要雙方作出一直以來不願意的、真正的讓步。如果如此頑固的態度繼續下去,那發生在果敢境內的事情,將會蔓延到緬甸其他地區。無論這是否是暴風雨前的寧靜,還是暴風雨前的狂風,在未來幾個月內,將會越來越清晰。

原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