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03_STP502
Economist Aug 4th 2013

前言:這篇是經濟學人針對台大教授朱浩華以及其團隊的報導文章,標題又賣弄了雙關一下 If tooth (truth) be told。

隨著電腦日建式微,可穿配科技飾品的時代即將到來。Nike的FuelBand套在你的手腕來追蹤你的運動量。由搜尋引擎Google所開發的Google眼鏡,是個跟一般眼鏡類似的頭戴式裝備,擁有隨時上網功能。Apple也在研發類似手表的智慧型手機。而台灣還有了另一個例子:可監測你嘴巴動作的牙齒。

這看起來也許是件很早以前大家就想做的事了,但台大的朱浩華教授以及他的團隊相信「口腔行為辨認」 — 換句話說就是監測咀嚼、飲水、說話和咳嗽的微型裝置可擁有許多功用。尤其是這個裝置可以應用在醫療上:比如說紀錄由呼吸系統問題所引起的咳嗽次數,或是追蹤某個本來應該要節食,卻在大口吃喝的人。

為了測試這個想法,朱教授跟他的團隊設計了一組小型加速器(accelerometer)來測量動作。此感應裝置裝利用牙科用黏劑,固定在八位自願者的牙齒上。接著他們被要求做一些動作,比如說持續咳嗽,或是喝一整瓶水。團隊則在同時間紀錄。

結果顯示,跟預期地一樣,人們用不一樣的方式講話跟咀嚼,因為每個人的嘴巴跟牙齒是不一樣的;這個結果也會發表在9月11日於蘇黎世所舉辦的ISWC(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Wearable Computers)大會上。但若將活動數據植入系統,系統可辨識94%的口腔活動。

下個階段是要讓這個裝置更簡單穿戴。一個方法是跟將這個裝置跟假牙結合,起碼這個方法用在那些沒有完整自然牙齒的人身上。

目前感應器利用細微的電線跟外界做連接,將電力帶進以及將數據送出。但如果嘴巴裡面有一條電線要趴趴走一天,明顯是非常不便的。雖說如果此裝置是假牙的一部分,則可能會有一個小電池附在上面供夜間充電,而使用者通常都會在夜間拿下假牙,這樣就不需要一條傳輸電力的電線。而數據也可以在此時輸出。當然,也可以直接利用藍芽之類的無線設備,直接連結口腔到智慧型手機,或是其他同等裝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