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Economist Sep 4th 2013

多數報紙跟雜誌都使用署名制,來辨別是哪位記者寫的文章。但經濟學人不這樣做。文章並沒有署名,記者也都匿名,這是為甚麼呢?

部份答案是因為經濟學人保存了其他刊物所捨棄的傳統。報紙的社論通常不具名,但其他部份的署名已過於猖獗(甚至到了某些普通新聞也要放照片在署名旁)(譯按:這讓我想到台灣某個網路新聞平台ㄎㄎ)。歷史上來說,許多刊物在登文章時,為了給讀者空間去接受不同聲音,以及想給讀者一個編輯團隊多於實際人數的印象,是不具名或使用假名的 — 這是值得另外延伸解釋的主題。經濟學人的前幾期,實際上幾乎都由創辦編輯James Wilson操刀,雖說他當時都用第一人稱複數的方法寫作。

一開始雖是想給讀者一個有多數編輯的印象,匿名制在經濟學人內部提供了一個相反的功能:這讓許多作者能集體發聲。所有的編輯同仁都能在每周的會議中討論跟辯論社論內容。記者通常都會在文章上合作,有些文章會改很多次。也因此這些文章通常都是經濟學人集心智大成之作,而非單一作者。但匿名的主要原因,是我們相信寫了什麼比是誰寫的重要。套一句我們1938年-1956年編輯Geoffrey Crowther的話,匿名制讓編輯者成為「為某種比其本人偉大許多之事物服務的僕人,而非大師...匿名制給了這份報紙一種在思想及原則上,令人驚訝的動力」。而經濟學人匿名規則下的例外,起碼在周刊上,是特別報導。特別報導是針對單一主題的文章彙集,通常每個月有一次。這些特別報到幾乎都是由單一作者一次寫完,名字出現在第一篇文章的專欄。傳統上,要退休的編輯者也會寫一篇署名的告別文。除了上述情況以外,紙本文章都是匿名的。

但在我們的網頁上則是不同規則。幾年前,我們決定在部落格文章下用名字縮寫來署名,避免在一些擁有複數作者的部落格(比如說寫美國政治的Democracy in America)造成混亂。我們的作者可以,也會不認同其他人在部落格文章的意見,所以我們用名字縮寫來讓讀者分辨不同作者。這個做法不是說沒有缺點(比如說我們有四位同仁的縮寫都是J.P.),但我們認為,這是在完全匿名制跟署全名制間最好的妥協。我們的編輯也同時在網頁的影音部份出現。他們之前許多人也用真名推特。網際網路讓我們的匿名政策也隨之在邊緣有點毀壞,但不署名仍然是我們的中心政策,也同時是我們品牌辨認度的一部分。

原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