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st Sep 4th 2016
貿易會傷害工資嗎?或是更準確地說,從低工資經濟體進口貨品,會傷害到高工資經濟體的工人嗎?許多人如此臆測。經濟學家則更令人信服一些。回到30年代,貿易經濟學家Gottfried Haberler認為,「整體勞動階級完全不需擔心國際貿易」— 起碼從長期來看。這樣的信心,奠基於三種觀察。跟其他許多生產資源不同,各種公私部門都需要勞工。所以無論全球化多大程度地動搖了一國的工業結構,仍會有勞動需求。隨著時間推移,勞工也會變得多才多藝。最後,勞工也是消費者,會常在本地商店購買外國商品。即使因便宜進口貨的競爭,讓他們的名目工資降低,如果物價下降地更多,勞工最終還是會較受益。但Haberler的自信並不被所有人接受;哈佛經濟學家Wolfgang Stolper懷疑,勞動資源豐沛的國家,也許會傷害到其他地方的勞工。1941年,他與哈佛同僚Paul Samuelson,一同證明了此事。
Stolper-Samuelson原理證明,將勞力密集的產品去除關稅後,壓低工資的幅度比物價高,即使整個經濟體會受益,但會傷害到整個勞動階級。這個定理的邏輯,是建基在「不同的勞力密集程度」及「產業」的互動上。也許用個例子來說明是最好的。假設一個高工資經濟體一分為兩種產業:種植小麥(土地密集)跟勞動密集、且有10%關稅保護的製錶業。如果拿掉關稅保護,手錶價格會下跌10%。這會迫使該產業萎縮,裁員、騰空土地。反過來,將會使得工資跟租金的壓力下降。而種麥的人會增加,利用嶄新可得的土地、勞工的優勢。狀況會持續,直到製錶業的成本下降10%,讓該產業有辦法與無關稅進口品競爭。
Stolper與Samuelson密切關切可達成成本下降的租金與工資組合。某些人也許會認為,租金跟工資都會下降10%,但這是錯的。既然製錶業是勞力密集產業,因其萎縮所釋出的勞工將多於土地,讓工資下降的壓力大於租金下降。相反地,種麥者的增加,對土地租金上漲的壓力大於工資。最終結果是,工資下降的幅度會大於10%,因為土地租金下降的幅度不會那麼大。租金會反常地上升。結合了便宜許多的勞工、稍微貴一些的土地,會恢復這兩個產業間的運行模式。這會讓製錶業的萎縮停止(從更廉價勞動力中所獲得的幫助,大於較貴土地所造成的傷害)。這也會讓種麥者的擴張停止(因為較貴土地所造成的傷害,大於便宜勞工所帶來的幫助)。
在這個例子中,貿易自由化所帶來的降低工資效果,大於物價,實質上便傷害到勞工。這灰暗的結論,後來被證明非常有影響力。即使在七十五年之後,美國與其他十一國(其中許多是低工資經濟體)間的TPP協議的辯論中,還被拿出來討論。某些經濟學家對此影響感到遺憾,他們認為這個定理的脆弱結論,並不適用於假設架構之外的世界。即使是這個定理的共同作者Paul Samuelson,也對定理的結果模棱兩可。他在之後寫到,「雖然承認這有點理論上的可能性」,「但多數經濟學家傾向認定,其他更實際的考量,勝過這一絲真理。」
原文
- Sep 10 Sat 2016 18:25
經濟學人大解惑 經濟知識(一) 貿易與工資的關係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