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otorists commute past shipping containers at the port in Keelung on September 17, 2022. (Photo by I-HWA CHENG / AFP) (Photo by I-HWA CHENG/AFP via Getty Images)
Economist Mar 6th 2023

長久以來,台灣國防靠美國,經濟成長靠中國。這個模式在兩個超級強權在各方面廣泛合作時有效。台灣在全球化的時代變得繁榮,同時建立強健的經濟跟自我防衛能力,希望自由貿易可以避免衝突。但在過程中,台灣貿易反而仰賴自身的最大威脅。現在,中國正利用經濟影響力來孤立台灣。

2010年,台灣與中國簽了ECFA,讓兩岸貿易更加繁茂。中國自2005年起就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當時佔了總貿易額的17%。去年,中國佔了台灣25%的出口額跟20%的進口額,跟蔡英文在2016年選上總統時差不多。蔡英文當選前,曾發生一場學生示威運動,抗議台灣越來越仰賴中國。她本人也批評ECFA,但當總統後並沒有改變。這是因為,她的首要任務是穩定,經濟部副部長陳正祺說。「在蔡總統上任的第一天,中國已經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了,我們不希望破壞現狀,希望穩定。」

蔡英文的新政府不強調經濟脫中,而是採取經濟多元化的方針,尤其是東南亞。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希望能促進台灣與亞洲其他國家的貿易和投資,包括東協的十個成員國、南亞六國家以及澳洲跟紐西蘭。與這些國家的貿易額,從2016年的九百六十億美元增加到2022年的一千八百億美元。投資額則從2016年的二十四億美元增加到2022年的五十三億美元。2022年時,台灣對這些國家的總投資額,占對外投資約35%,也首次超過對中國的投資。



由於政治風險和武漢肺炎的影響,台灣對中國的投資下降。但這也是因為製造業為了更低的勞動成本,正從中國轉移到東南亞。這反映了供應鏈的區域化,而非從整體從中國撤出。但台灣在進一步的區域整合中,碰到一個獨特的障礙:中國希望排除台灣,且有能力向其他鄰國施壓。台灣只有幾個自由貿易協定,原本希望2013年與新加坡、紐西蘭簽署的貿易協定,能為包含十五個亞太國家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鋪路,但被中國阻止了。

台灣也希望能申請進入CPTPP(前身是TPP,川普在2017年讓美國退出,協議更名),但中國也申請了。根據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的說法,CPTPP成員認可台灣符合加入標準,但他們擔心,如果同意讓台灣加入,會遭到中國報復。

如果台灣想確立主權,中國也找到其他方式懲罰。2022年8月,在裴洛西訪台後不久,中國禁止了超過兩千項的台灣食品進口。中國禁止台灣鳳梨、啤酒、石斑魚、柚子等十分仰賴中國市場的產品。陳正祺指出,這些產品僅占了台、中貿易額的不到2%,所以經濟上的影響並不大。中國一直避免禁止其所需的台灣晶片或其他高科技產品。

台灣政府發起了#FreedomPineapple的行動,希望如日本等親台國家,在中國又頒布新禁令時,能多進口台灣產品。他們說,這增加了台灣的貿易多元程度。但這樣的禁令,在政治上還是有影響,且會影響到台灣人的生活。

陳正祺說,「我們希望全世界可以認知到,我們的政策實際上在維持現狀」。台灣希望削減台灣的經濟空間,他指出。台灣在2002年1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就在中國加入之後),應該可根據規範與中國自由貿易。但中國持續利用其經濟實力來威脅台灣可能的貿易夥伴,不要與台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或將台灣納入貿易組織內。

Farmer load harvested pineapples onto a truck at a plantation in Nantou County, Taiwan, on Thursday, March 4, 2021. China surprised Taiwan with a move to block pineapple imports, stepping up economic pressure on President Tsai Ing-wens administration as it continues to spar with Beijing. Photographer: I-Hwa Cheng/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陳正祺認為,由於貿易協定更能「維持現狀」,反而可穩定台灣海峽情勢。陳正祺指出,外國政府不應接受中國的觀點,認為與台灣簽署貿易協定會損害中國的利益。「貿易協定就是貿易協定,只是讓雙方能平等立足。」台灣最想與美國(第二大貿易夥伴)簽署貿易協定;2022年,美國佔了台灣13%的貿易額,中國則是23%。但美國挺台的共識,還沒有轉換到支持與台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一事。

川普在台灣很受歡迎,因為他之前接了蔡英文的電話,且對中國作風嚴厲。但川普政府讓台美雙邊貿易關係進入「冰河期」,台灣美國商會魏立安(Andrew Wylegala)執行長如此說。當時的美國貿易代表萊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由於專心與中國達成協議,將與台灣的對話冷凍了好幾年。遭受這樣的對待,加劇了台灣在兩個超級強權博弈中成為棋子的焦慮感。

拜登政府同樣重視對抗中國崛起,但更傾向建立聯盟、防衛夥伴關係。然而,在經濟方面,拜登政府是落後的。2022年,美國推出了印太繁榮經濟框架(IPEF),希望增加美國與亞洲夥伴的貿易關係,但未達成自由貿易協定。這個框架排除了台灣,因為許多亞洲國家擔心會受到中國的懲罰。因此美國轉而為台灣設計了獨立、較小規模的貿易計劃。

台灣官員仍希望能向自由貿易協定邁進。雖然大眾對美豬的安全性有疑慮,台灣仍在2020年放寬了對美豬的進口規定。魏立安認為,台美間的自由貿易協定,障礙既不在中國恐嚇,也非台灣的保護主義,而是美國的輿論。他的結論是,如果美國真的想要幫助台灣擺脫對中國的依賴,必須克服其對自由貿易協定的「過敏反應」。

原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