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40215_blp519
Economist Feb 24th 2014

印度將會在五月前舉辦大選。競逐下任總理大位的領先者是印度人民黨的莫迪(Narendra Modi),他也是現任古吉拉特邦的首席部長。他曾以賣茶為生,過去曾經抨擊執政黨國大黨的領導人「菁英主義、腐敗又脫節」。他現在則強調他的卑微出身。他在一月的一場演說中,他說那些「高等階級」的國大黨領導人不敢跟「落後階級」一同競爭。如果莫迪獲勝,那他將會是第一位由「其他落後階級(other backward classes, OBC)」出身的總理。他並不是唯一一位認為提出此議題有利選舉的政治人物:種姓制度對多數印度人來說還是非常舉足輕重。

印度偉大、自由的憲法,原本應該要終結數千年來對出身的執念,包含職業、此生的階級都在出生時刻就決定了。印度憲法廢止了「賤民」— 那些被排斥在社會外,被視為髒汙 — 現在在印度社會中幾乎見不到了。許多法律都禁止種姓歧視。而在同個時間(有些矛盾)官方的制度卻鼓勵「正面」的種姓歧視,包含在高等教育、政府工作裡面保留名額,來幫助那些被視為落後或貧窮的階級。有些政治人物則反過來,對於利用種姓來博取選民好感很拿手。比如說前北方邦(人口超過2億)的首席部長、也有可能是未來總理的馬雅瓦蒂(Mayawati)領導著以賤民階級為主的政黨。另一個位於北方的比哈爾邦,邦內的政黨忙著建立種姓聯盟。各處的選民都有可能因為候選人的種姓而改變心意。

但不要只怪政治人物,強大社會角色 — 比如說「長老會」(全男性,不需經選舉的村落會議),或是強悍的家族長輩 — 的諸多行為,才是讓種姓標誌繼續橫行的關鍵。拿婚姻制度來說。在鄉下地方,罔顧社會規則跨種姓的婚姻,尤其對象是跟較低階層,是會致命的。位於印度北方,民風保守的哈里亞納邦,就因為時常殺害踰越規則的年輕男女而惡名昭彰。即使是在城市內,種姓也是安排婚姻的重要標準。看看報紙的徵婚啟事,或是去約會網站註冊,種姓/次種姓相關,錯綜複雜的細節大辣辣地被明列出來、被搜尋(「婆羅門尋找婆羅門」、「瑪哈爾尋找瑪哈爾」),就跟宗教、教育程度、收入跟外觀種種條件一樣。對這些網站的研究顯示,僅有四分之一的人說「種姓沒差」。這樣的態度也反映了父母的焦慮,父母通常會強烈希望小孩在同個種姓找對象,因為婚姻將會把大家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也因如此,只要多數婚姻仍然在同個種姓階層中,就不要期待任何法律或是公眾的奮鬥可以抹去這種長久以來的執念。看起來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舉例來說,一份2005年的調查顯示,僅有11%的女性是跟不同種姓階層的人結婚。往更好方向轉變的是(即使太慢),種姓會影響一般人在決定工作、財富、教育跟其他機會;但比如說,客服中心員工、程式設計師或是英文教師是不存在種姓階級的。這些工作機會越多,就有越多人能逃離高壓管理的村落,改變的進程也越快。

原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