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ET 生產流程

上一篇文章「PET食物容器會溶出雙酚A嗎?」刊登後,有些讀者提出一些建議跟疑問,在此稍作說明。

首先,有讀者認為上篇的專有名詞過多,若能用圖表呈現,更有利理解PET的生產流程,因此筆者做了一份簡圖,從上流原料端到成品端,作了概略說明。從這個流程圖來看,很明顯地並沒有任何添加雙酚A,或是會導致雙酚A產生的部分。

順帶一提,下游產品中,PET纖維衣物標示常見的「聚酯纖維Polyester」,纖維用的PET佔了所有PET產能中超過65%;剩下的才是薄膜、膠片跟寶特瓶用。薄膜多數用來包裝,或是作收縮膜(比如說寶特瓶外的標籤,有些就是PET收縮膜),近年來也有些光學用途的光學膜。膠片大多也為包裝用,包含雞蛋盒(所以說回收的時候,其實雞蛋盒跟寶特瓶應該要放在一起才對)。

第二點,有讀者問說用銻這麼危險的金屬當觸媒,不是很危險嗎?為何不用較環保、安全的鈦觸媒或是鍺觸媒。

如上篇文章提過的,如果以銻作為觸媒,的確存在於PET粒的成品中,當然也會存在於PET寶特瓶中(依現在的技術水準,約可以控制在200ppm以下)。但存在不代表會溶出,根據衛生署的≪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寶特瓶中銻溶出的上限在0.05ppm,日本也是這樣的標準。試驗方法是60℃的水30分鐘或是4%的醋酸30分鐘,而廠商在送驗時,通常也會作耐酒精的溶出試驗,將PET粒或是寶特瓶浸在乙醇中,看是否有溶出銻,確保寶特瓶拿來裝酒精時(比如說某些料理酒或是藥酒),也不會有問題。

而即便銻溶出的上限在0.05ppm,通常送驗的結果也都會是「未檢出」,如日本公布的這份報告。

也就是因為銻溶出的風險低至幾近於零,因此如果單就安全性作考量,廠商沒必要使用鈦觸媒或是鍺觸媒所作成的PET。如果飲料廠對瓶子有其他性能上要求,比如說耐熱姓,才會考慮使用鈦/鍺觸媒。畢竟鈦/鍺觸媒的成本高出銻觸媒相當多,若產品沒有較高的附加價值(比如說一般的礦泉水),銻觸媒就很夠用了。

第三點,是否標示1號的塑膠,一定是PET,會不會有其他塑膠混入的可能性?

首先說明一下塑膠的編號。塑膠編號是國際通用(源自於美國塑膠工業協會),編號幾,照理來講就應該是該材質(除非業者刻意欺瞞)。而除了業者良心(良心值幾錢?)以外,還有兩個因素可以相信這個塑膠編號,分別是生產的難易度跟回收問題。

就生產的難易度來說(這個因素另一位讀者也有提到),基本上塑膠在射出時,材料越單純、越好成型;如果混入其他不同性質的塑膠,在射出成型時,反而容易造成問題。若同時希望擁有兩種材料的特性,會採用compound(複合)的做法。但PET無論作成膠片或是寶特瓶,頂多加一些顏料而已,通常不會加入其他的塑膠原料。說通常,是因為國外還是有些標榜有阻氣性的瓶子,可能會有例外;這點以後有機會再談。

而回收也會是另一個業者必須遵守編號規則的重要原因。現在的PET(或其他塑膠原料)都會回收,回收時基本上是同個編號放一起,以利再度使用;台灣目前回收過後的rPET,只能應用在纖維跟膠片上;而纖維在紡絲時的敏感度相當高,如果原料不夠純,就會產生所謂「斷絲」的情形。這時候使用者或是回收業者,自然會去找出原因,看到底是哪裡的寶特瓶有問題。

基於以上兩個原因,標號1的塑膠,非100% PET的機會非常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