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樂這篇文章有提到黃榮村部長時代的課綱召集人張元教授,我跟張元教授也有短暫的交集,說說我認識的張元教授。
高中時候,我們這屆是第一次使用所謂新教材(國立編譯館以外)的考生。龍騰版的歷史教科書,封面上面的編著者寫著張元二字;這是我對張元老師的第一印象。
後來進清大,張元是當時歷史所的老師,有開通識課「中國通史(一、二)」,我兩堂都選了,兩次都95分,這是他給的最高分。選修的學生非常多,尤其是上學期,應該有將近百人。
這麼多的學生裡面,他對我應該有留下一些印象,因為某年大三我在人社院碰到他時,他竟然直接叫出我的完整名字,也算是一種榮幸。
吳曉樂文章裡面有一段這樣的話≪張元被龐大的輿論壓得喘不過氣,甚至不得不公開表明自己就兩岸情勢,主張「維持現狀」,試圖消解外界給他扣上「獨派」的大帽子。≫
我要說的是,張元老師非但不是獨派,也不算維持現狀派;就我個人當時的觀察跟判斷,他的意識形態是偏向統派,跟我南轅北轍(如果猜錯對張元教授造成困擾,先行致歉)。
但這不減我對他的尊敬。
歷史課嘛,有時候難免會藉古諷今、針砭時事,他還蠻常酸當時的扁政府的(也會有一些應聲的學生)。通常我都是聽聽而已;適逢扁政府要改革農漁會信用合作社的問題,引發農漁會準備上街頭抗爭,張元老師當時又拿這件事出來嘲諷。
那次我沒有忍住,就舉手發言。因為上黃春興老師經濟學原理時,剛好有討論到這個議題,我就把論點整理了一下,反駁張元老師對這件改革的意見、戲謔的態度。當然我也不是意氣用事式,而是討論式的發言。
在我當場反駁後,他也沒有惱羞成怒,而是沉思了以後說:「恩,這位同學,你把論點陳述的很清楚,也蠻有道理,值得大家思考。」
如果你要我來形容的話,我會說那是大學者的氣度。
我要說的是,即便這樣意識形態的教授,也認為歷史應該從身邊開始學起,張元跟杜正勝的意識形態也許是背道而馳,但他們對歷史的態度、認為該教給下一代的東西,卻是一樣的。
一個人是各種意識形態的綜合體,統獨是其中一種(當然在現在台灣的社會,這個權重會比較大),但一個人要看一世,值得敬重的人,不會因為統派或是獨派而有差別。
至於像李慶華那樣,唸到歷史博士,結果連大師的背景都搞不清楚,只因為跟他想法不同就辱罵對方,就不值得一提了。
- Nov 18 Tue 2014 22:26
我跟張元教授的二三事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