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泛科學PanSci的文章時,發現有兩篇關於PET寶特瓶的敘述,內容有些誤差,所以寫了一篇文章來釐清。文章同步發表於泛科學的網頁

拜讀PanSci葉綠舒的兩篇大作《瓶裝水安全嗎?》、《瓶裝水安全嗎?(二)》,引述資料本身有疑點,或資訊未更新,造成文章有些不足之處,想藉此釐清。另外補充一些PET酯粒之相關知識。

最明顯的疑點是《瓶裝水安全嗎?(二)》一文中,第二段說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質的水瓶在加熱時,還是會釋放出低濃度的銻和雙酚A (Bisphenol A, BPA)。這個是錯的,PET並不會釋放出任何的BPA,會釋放BPA的僅有PC材質的水瓶。

PET的原料主要是PTA(Purified Terephthalic Acid,純對苯二甲酸)以及EG(Ethylene Glycol,乙二醇)。而PTA的原料是PX(p-Xylene,對二甲苯),EG的原料是Ethylene(乙烯);無論在原料端,或是生產過程中,都沒有添加雙酚A,所以也沒有溶出的疑慮。

同樣是塑膠,含有雙酚A並且可能拿來做水瓶的,是另一種材質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PC在製程中會使用雙酚A,才有溶出的疑慮。目前食物容器會用到PC材質的,大概有加侖桶、奶瓶、戶外活動用水壺等;由於歐盟跟加拿大已經宣布PC禁止拿來製造奶瓶,且許多研究也證明BPA對人體有害,因此PC現在使用在食物容器上面的例子越來越少。比如說奶瓶多使用PP(Polypropylene,聚丙烯)或是更高價的PPSU(Polyphenylsulfone);而戶外活動的水壺,許多都改用PETG(簡單來講就是改質的PET),這種強度跟耐熱性都更好的材料。

因此文中資訊來源的Lena Ma教授,是如何讓PET瓶溶出BPA,我也很好奇。有一個可能性,是她在中國購買的16個塑膠瓶中,把PC瓶混入,而她的團隊沒有發覺,不過這沒辦法驗證。甚至《瓶裝水安全嗎?》這篇文章所引用西班牙團隊的報導第七段裡面也指出,BPA是跟PC包材連結的。

至於有關銻(Antimony)的析出,是有可能的。原因是PET酯粒的生產中,主要還是用銻作為觸媒。不過PET酯粒中,剩餘的銻含量,大約僅在100-200ppm間,且也不是那麼容易就溶出。

目前除了銻觸媒以外,市面上還有鍺觸媒、鈦觸媒、鋁觸媒(不過現在幾乎消失了)等較為「安全」的觸媒。這些觸媒除了衛生性以外,使用上還有耐熱性較好等其他優點,但這些觸媒所生產出的PET,比銻觸媒生產出的PET貴上不少。而包裝設備的改變,比如說以往需要高溫殺菌的「熱充填」設備,現在多被常溫的「無菌充填」設備所取代,也讓銻會溶出的可能性越降越低。

有關可塑劑溶出的可能性也非常低。原因在於PET瓶本身並不需要添加可塑劑,來增加彈性或是韌度,因此PET瓶基本上是非常安全、乾淨的。

此外《瓶裝水安全嗎?》一文中,引用《看守台灣》的資料,說回收PET粒還需要加上7成的新料,才能生產出消費者可以接受的透明瓶。這應該是《看守台灣》的資訊並沒有更新;日本的飲料大廠Suntory早在2012年就推出百分之百回收料所製成的PET瓶了,且不是甚麼冷門產品,而是大眾產品烏龍茶。且令人訝異的是,Suntory所使用的,並不是品質較好、價格也較高的化學回收法(Chemical Recycle)rPET,而是一般機械回收法(Mechanical Recycle)所生產的rPET。日本現在國內唯一有能力生產化學回收法rPET的公司為PRT(PET Refine Technology),為包材大廠東洋製罐的子公司。

而且PET的回收料除了作瓶子,還能作纖維,本屆世界盃的許多隊伍,身上所穿的球衣便來自台灣回收PET所製成的纖維布料。能把使用完畢,準備廢棄的原料拿來再度利用,筆者並不認為這是不好的事。

簡單作結論:

1.PET不含雙酚A,含雙酚A的是PC。購買時只要標註1號塑膠的就不會有問題。
2.PET含有非常微量的銻,但基本上不太會溶出。
3.PET瓶製造時不需要可塑劑來增加柔韌度,所以沒有添加的必要。
4.PET是可以100% bottle to bottle的,這是技術問題。
5.PET除了回收可以製瓶,還可以作纖維,以再利用的角度來看,是非常良善的產品。

希望這樣的文章有助於大家了解PET酯粒以及PET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