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10_LDP001_0
Economist Mar 10th 2012

藏在原子核內的巨大力量將可以「改變一塊沙漠大陸、解凍極地,讓世界變成一個充滿微笑的伊甸園」,1908年化學家索迪(Frederick Soddy)如此讚賞到。運用在軍事上,如此威力則是有相反的威脅效果,可規模空前地將一座花園變成沙漠。理想主義者希望,核能得以取得平衡,為未來數個世紀提供廉價、平穩、可靠的電力來源,作為一般用途。但核能並沒有成為這樣的東西,近期看起來也不會。

本刊在26年前觀察核能發電時,認為當時有些暮氣沉沉的核能工業之未來走向將是「建許多核電廠、經年累月、年復一年、零死亡紀錄、也沒有嚴重事故 — 那毫無爭議,結果將會是一種廉價的能源。」那是公平的評斷;但我們當時的結論認為,核能工業「跟巧克力工廠一樣安全」,後來證明對未來造成傷害。不到一個月以後,烏克蘭車諾比核電廠的一組反應爐失去控制,發生爆炸,奪走了當時在場工人、以及一些之後被派去清理現場工人的性命,受汙染的範圍又遠又廣,大片鄉村變成無人地區,成千上萬人被迫離開家園。直至今日,輻射造成的傷害仍然未知;流離失所人們的憤怒跟沮喪顯而易見。

Et tu, Japan
還有你嗎,日本

過了夠久的25年,當有些人又開始談論「核能復興」時,又發生了一次(福島事件)。日本所謂「原子力村」的官員、政治人物、工業家(譯按:日本核能應用的相關官員、企業、支持核電的學者、媒體等,被稱為原子力村),可不是像發生車諾比事件、那種腐敗專制國家中的官吏;他們對選民、對股東、對社會都有責任。而這些人,仍讓他們對核能的熱情,掩蓋了薄弱的監管、無效的安全系統、刻意無視反應爐所面臨的結構風險等事實;而在同時間愉悅地發佈有關核能安全的迷思。

不是所有的民主國家做事都這麼糟。但核電越來越不屬於民主國家的產物了。對核電最大筆的投資是在中國 — 不是因為中國在核能上面下大注,而是因為在這麼巨大的經濟體中,即使是很適度的興趣,以其他一般國家的標準來講,也夠巨大了。因為福島事件,中國的監管制度很可能會大幅改革。一些中國的核電廠擁有最新、據稱是最安全的設計。但安全需要的不只是良好的工程,還需要獨立的管控、細緻且自我檢討,不斷找出未知風險的文化。而這些,是中國(或是也計畫還要再建幾座核電廠的俄國)尚未向外界證明他們有能力提供的。

任何國家都一樣,當一個產業大多是靠政府管制時,獨立監管就會變得更困難。如我們本周的專題報導解釋到,沒有政府的話,私人企業不太會自己選擇去建核電廠。部份原因是因為,私人企業會面臨地方的反對,以及政府政策改變的風險(德國政府在福島事件後,將他們過去認為安全的核電廠關閉,傳遞了令核能產業心寒的訊息)。但最主要還是因為反應爐非常貴。在後車諾比時代的設計,宣稱可用較低的成本生產,但沒有實現。現在在歐洲建造的幾座核電廠,早就超出原本就夠高的預算了。擁有最多核電廠的美國,油頁岩已經大幅降低了某種替代能源的價格;新的核電廠可能只會在電力市場仍受管制的東南地區建造。

A technology for a more expensive world
為了更昂貴世界所準備的技術

要讓核能發揮更大作用,要嘛就讓核能變得更便宜,要嘛就讓其他種類發電變得更貴。理論上,第二個選項比較可能發生:化石燃煤對環境所造成的傷害,現在還沒辦法解決。為碳排放標上價格,認清碳排放有增加氣候變遷的風險,將會讓化石燃煤的成本上升。我們一直倡議導入碳排放稅(並且去除對能源的補助)。但實際上,炭的價格也不太能合理化核能。英國提出的煤炭底價,是要讓投資核能看起來有誘因,才能多建幾座核電廠 — 以2009年的價格來看,2020年一噸要30歐元,差不多是歐洲現今煤炭市場的4倍價格。即使如此,很明顯地還需要其他的誘因。但沒甚麼跡象顯示,在所有的地方,價格都能設定地高到有影響力、且能繼續維持。

無論能否從炭價中受益,核電如果可以更便宜,就可以更有競爭力。但即便過去幾十年來,政府的研究跟發展計畫沒少過,核能看起來也不太有可能更便宜。當許多設計可以互相競爭、新手進入門檻也低、管制較少時,創新才有可能蓬勃發展。許多再生能源的科技,有符合這些條件,也變得更便宜。但核電看不出來會往這條路走。核電支持者說,小型、大量生產的反應爐可以避免今日龐然大物核電廠的出現。但對真正的創新來說,這樣的反應爐需要夠大的市場,才得以互相競爭。而這樣的市場並不存在。

核能的創新仍然是可能的,但不是一蹴可即:鯨魚的演化比果蠅慢。這也不代表核電會馬上消失,現在採購的反應爐,大概要到22世紀才會除役。而讓那些管制良好、年限未到仍值得繼續運轉的反應爐退役 — 如德國所作的 — 沒甚麼意義。有些擔心其他發電方式安全性的國家,會繼續建造核電廠;而著眼於建立核武、或已經有足夠資金建立核武的國家,也會繼續建核電廠。如果因為稀少性或稅金,讓化石燃煤的價格繼續上漲,且維持在高點,核能可能會再度吸引人。但一個全球變革的契機也就消失。

全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