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40816_blp516
Economist Aug 17th 2014

在這波的不景氣中,美國的失業率從4.4%上升到10%。經濟已開始回溫,但失業率還看不出來,有會回到不景氣前低標的跡象:跟2006年後半段相比,美國失業率還是高了40%。經濟學家說這是「結構性失業」在做怪。那是什麼?

經濟學家通常把失業分成三種,「摩擦性失業(frictional unemployment)」、「週期性失業(cyclical unemployment,或稱循環性失業)」以及「結構性失業」。冷血的經濟學家通常不太擔心因為換工作,以及因為不景氣而被短期裁員,所發生的前兩項。而第三項指的是一些人將會被摒除在就業市場外 — 也許是永遠的。用經濟學的口吻來敘述的話,結構性失業指的是,意圖找尋工作的人,跟可提供的工作數量並無法匹配。結構性失業對深受其害的人們,以及這些人所在的社會來說,都是壞消息。那些許久未工作的人,其健康狀況通常比擁有正常工作的人糟。結構性的失業人口,也會壓縮到社會保險的預算。

先進經濟國的結構性失業數字,因為某些產業,比如礦業或製造業的枯竭,在這幾十年間不斷上升。1984年到1992年間,英國煤礦產業的就業人數下降了77%,煉鋼業則下降了72%。那些依靠單一產業而生的社區則沒落。這些人當中,有許多僅有特定、且高技術的工作經驗。他們沒有擁有成功進入服務業的技能(比如說在客服中心或餐廳工作)。因此他們屬於結構性失業。還有另一件事困擾著現今的先進經濟國。不景氣真的非常令人不悅,且持續好幾年了。許多人乾脆就放棄找工作,從就業市場撤退。美國的這些「失意勞工(discouraged workers)」,在2007年時僅有37萬人,2010年上升到120萬人(現在則大約是2007年的兩倍)。失業超過一年的人,跟那些失業不到半年的人比起來,要找到工作的機會僅有三分之一:雇主相信失業時間較短的人,是比較進取、技術比較好的。長期失業可能轉變成結構性失業。

但結構性失業不只是經濟蕭條的一項產品。馬克思(這人認為自己是經濟學家)說失業工人是「勞動大軍」。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仰賴那些失業人口。那些失業、吵著要工作的人,會確保勞工不敢要求加薪。資本家靠著失業人口來降低成本。馬克思是誇大了,不過多數經濟學家都認為,一定程度的失業是無法避免的:追求全員就業的舉動,可能會導致薪資造成的大幅通貨膨脹*。無論成因是什麼,各個政府都應該了解結構性失業。只靠經濟成長是無法讓每個人都找到工作的。供給面的改革,比如說職訓(有些吊書袋的會說「積極的勞動市場政策」),也是需要的。

原文

*原文是這樣寫的,an attempt to achieve full employment would stoke massive wage inflation。其實full emplyment一般會說是充分就業。而經濟學家所說的充分就業,並不是指一個經濟體中的失業率為零;用白話來解釋的話,經濟學家口中的充分就業,是說「失業率比零高,但在一個可接受的範圍且有時間上的一致性,且通貨膨脹保持穩定。」而這個可接受範圍,考慮到週期性失業等因素,通常會在3%-4%,如果全員就業的話,將會推高薪資;這推高的薪資將會引發通貨膨脹。考慮到這點,雖然原文用的是full employment,但我沒有翻成充分就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lkj24 的頭像
    mlkj24

    mlkj24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