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st Nov 4th 2014
11月5日,全英國上下將燃起火炬、施放煙火,來紀念被處決的佛克斯(Guy Fawkes),他是17世紀天主教會的恐怖份子。許多近代的運動份子,也利用這天來舉行大型示威活動。網路上的駭客組織「匿名者(Anonymous)」鼓勵民眾上街反對政府。參加倫敦「百萬人面具遊行」的群眾,則將會在國會大廈外面聚集,群眾間有許多人會帶著佛克斯的面具。而他又是如何變成後現代抗議的象徵?
1605年,身為羅馬天主教一員的佛克斯,打算在開議期間,炸掉上議會。所謂「火藥陰謀」指的是要殺掉新教國王詹姆士一世,並擁立他的九歲天主教女兒為王。但國王接到一封告發的匿名信。佛克斯在國會的地下室被捕,身邊有36桶炸藥。他被嚴刑折磨,共謀者在1606年一月被判叛國罪。英國政府對他的組織下重手鎮壓,要阻嚇將來可能的恐怖行動。在這起陰謀失敗後不久,燃起火炬、燒掉佛克斯肖像便成為一種傳統,小學生還是哼著令人毛骨悚然的調調,「記住~記住~十一月五(Remember, remember the fifth of November)」。
1980年代,視覺文學家Alan Moore跟David Lloyd創作了一套連載漫畫「V怪客」,主角是個穿著斗篷、戴著獰笑大鬍子佛克斯面具的無政府主義者,對抗著法西斯威權政府。兩位作者想讚揚佛克斯,將他塑造成現代的非典型英雄。而這部漫畫在2006年搬上大螢幕,雖然說電影跟原著有一些地方不同,但面具的確是忠實表現出書中的形象。為了慶祝首映,電影公司發放面具給影迷,且可在網路上買到。兩年後的2008年1月,匿名者發起「Project Chanology 」的行動 — 攻擊山達基教會的網站,因為匿名者認為山達基教會從事資訊審查。在2008年2月10日匿名者「首次真正公開抗議行動」前,抗議活動守則的第17條寫到:「遮住你的臉,這樣才不會被敵對人士攝影、辨認出來。」對那些選擇戴面具的人來說,決定要戴哪種面具很簡單:他們從v怪客電影的最後一幕得到靈感,一群戴著佛克斯面具的群眾,看著國會大廈爆炸。v怪客面具正好提供了匿名者所需要的掩護。
從那時候開始,各地的佔領行動(Occupy movement,佔領華爾街行動後,世界各地衍生的類似聲援活動)就廣為採用此面具,而維基解密的創辦人阿桑奇,也戴上這面具。這個面具已經變成許多抗議者的標準配備。V怪客作者之ㄧ的David Lioyd說「(面具)在抗議暴政的行動中,簡單好用...它看起來相當獨特,是流行文化也可用在抗議行動中的象徵。」雖然電影官方的面具在網路上還找得到,但多數抗議群眾寧願自己印、或自己畫。直至今日,英國皇家衛隊(1485年成立)在每年議會開議前,仍會搜索西敏寺的地下室。而佛克斯的精神,在許多面向仍長存。
原文
- Nov 06 Thu 2014 23:05
經濟學人大解惑 V怪客面具如何成為後現代的抗議象徵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