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5_FND001_0
Economist Nov 15th 2014

為何越來越多人不喜愛資本主義?在兩個多世紀過後,資本主義讓實行此種經濟體系的國家,生活水準跟國民壽命都提高不少。即使在資本主義精神歸屬之處的美國,2013年曾做了一份調查,僅有54%的人對資本主義持正面看法。而在希臘、日本跟西班牙近期作的調查則發現,不到一半的人對自由市場有信心;跟先進國家相比,反而是在孟加拉、迦納之類的發展中國家,對資本主義的支持度較高。最近的金融危機,讓對資本主義的批評更劇烈,佔領華爾街運動以及歐洲極左極右勢力的興起都是例子。

也許問題在於資本主義這個字眼本身,就令人倒胃口(這個詞彙是19世紀評論家所創造的)。我們對資本家的想像,是19世紀戴高帽子的工廠老闆,或是吝嗇的有錢人,比如說卡通「辛普森家庭」中的伯恩斯先生(譯按:台灣的辛普森家庭中,他被稱為郭董)。而韋氏詞典(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將資本家定義為「有很多錢跟資產,然後用這些東西去賺更多錢的人」;牛津辭典則將資本主義定義為「一種經濟跟政治制度,國家的貿易跟產業,掌握在以營利為目的的私人,而非國家手上。」兩種定義聽起來都不是太正面。

很少人會把自己歸類在資本家的階級,或認為他們有「很多」資產或財富,也很少人直接靠資產孳生的利潤過活;多數人還是「薪奴」。所以資本主義聽起來像是一種對其他人,而非對自己有利的制度。

而資本主義,跟仍西方社會中仍盛行的基督教道德觀,也不是那麼容易連結再一起。耶穌並不讚揚銀行家;他把商人從寺廟中趕走(譯按:故事出自新約聖經,耶穌在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進到一間寺廟,他把商人趕出寺廟,指責他們的商業活動,把寺廟變成小偷聚集的所在).他對有錢人的勸告是「把你所擁有的都賣掉,然後發給窮人。」善良的撒馬利亞人(good Samaritan)是個典型,他無私地幫助他人,而非自己。當我們在養育我們的孩子時,我們強調分享跟公平的原則;我們平分食物,分給每個小孩,無論他們今年「表現」如何。最常從小孩口中吐出的抱怨是,這個決定「不公平」。因此當這些小孩長大成人,看到鉅額的財富集中在某些人身上,而感到不公平時,也不太令人訝異。根據民調數字,富裕國家中的民眾,有56%的人認為分配不均是主要問題。

但在操作上有認知不一致的情形。當人們被問到,他們對一種能賦予私有財產權的制度做何感想,答案應該是會非常受歡迎。同樣地,客人也會無條件地認可競爭的好處,熱切尋找最好的餐廳或是最新的家電。這些也是資本主義的產物。如果電信業還控制在國營的英國電信手上,那今日的英國人就沒有這麼多電信業者可選。

但字眼並不是唯一的問題。在過去三十多年來,資本主義跟市場商業競爭的連結越來越小,取而代之的是常跟銀行業連結在一起。一個社會中最優秀、最聰明的畢業生,全都進到投銀去。金融資本主義在本質上就缺乏吸引力。它創造出的不只是iPads,還有複雜,有著晦澀縮寫的衍生性金融商品。而當政府跟中央銀行被迫去拯救那些金融巨頭,自由市場的概念就喪失殆盡。一個將利潤私有化、卻將虧損國有化的制度,很難為其辯護。

這些事情很重要,因為選民奇摩子不好,也許是因為他們近年來的實質工資並沒有上升。這是一個轉變。80年代、90年代時的先進國家有享受到穩定的經濟成長,也讓一些中間偏左的政黨,願意接受一些對市場較友善的政策。

現在得冒的險是,選民現在支持的政黨,其追求的政策是會破壞貿易跟投資的,也會讓發展先進國家現有的問題,越來越嚴重。而金融危機的餘波,讓主流政黨很難反擊。無論如何,如果想要一個更好的世界,必須從銀行家手中救出資本主義。

原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