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50110_EUP004_0
Economist Jan 7th 2015 (Revised on Jan 10th)

這樣的恐怖攻擊,是法國政府幾個月以來一直提心吊膽的。12月時,法國總理瓦爾(Manuel Valls)才沉重地說,法國「從沒有碰過這麼大的恐怖攻擊」(譯按:12月20日、21日時,法國中部城市茹埃萊圖爾Joué-lès-Tours、東部城市第戎Dijon分別發生小規模的獨狼式攻擊事件,瓦爾因此在聖誕節前夕有如此談話)。而持槍歹徒在1月7日,突然衝進以嘲諷漫畫聞名的查理週刊大開殺戒,造成十人死亡。另外有兩名警察殉職。歐蘭德總統迅速抵達現場,毫不猶豫地說:這是「極度野蠻」的「恐怖攻擊」。這也是50年以來,法國最嚴重的恐怖事件。

而這並不是一個隨機目標。查理週刊這幾年來,很自豪將言論自由置於政治正確之上,或是嘲諷政治、宗教(無論天主教還是伊斯蘭教)的風格。2006年時,查理週刊首次轉載了丹麥日德蘭郵報上,嘲諷先知莫罕默德,而引起震驚和恐怖攻擊威脅的漫畫。(經濟學人當時選擇不刊載這些漫畫。)五年後,查理週刊發表了名為「伊斯蘭教法週刊(譯按:法文為Charia Hebdo,取原本查理週刊Charlie Hebdo的諧音)」的一系列漫畫,標榜說這系列漫畫有被先知「編輯」過。在出刊的前一晚,查理週刊位於巴黎的辦公室被炸彈攻擊。

從那時候開始,查理週刊的辦公室跟部分漫畫家,就一直有警察保護。但對於要阻止持有半自動武器的持槍歹徒,硬闖進來掃射殺死十位記者,包含最有名的漫畫家兼編輯Stéphane Charbonnier,這樣的保護還是不夠。一位被殺害的警察,應該就是他的保鑣。而報社的另一位經濟學家Bernard Maris也遭殺害。鏡頭顯示槍手離開大樓時高喊「我們為先知報仇了」。

無論左派右派的政治人物,都立即譴責此項恐怖攻擊。歐蘭德取消所有行程,立刻趕到現場,並且在稍後舉行了緊急的內閣安全會議。前總統、中間右派反對黨的領導人薩科奇,說這次的事件是「卑鄙的行為」、「對法國民主的攻擊」。法國的穆斯林,也對這項恐怖攻擊表達憤怒。法國近郊德朗西(Drancy)伊斯蘭溫和派的教長Hassen Chalghoumi說「這種野蠻行為,跟伊斯蘭教沒關係」。

槍手還在逃,警方公佈了兩名嫌犯的名字;Chérif Kouachi跟Saïd Kouachi,都是法國公民。一人自首還有七名被捕。Kouachi兄弟都是阿爾及利亞裔,出生在巴黎東北部,國安部門已知兩兄弟跟激進聖戰士組織有聯絡。Chérif過去是披薩店的外送司機,在2008年曾因為跟恐怖主義牽連而被定罪。該案中,他跟聘僱伊拉克的反美戰士的聖戰士網絡有所連結,被判三年徒刑,服刑一年半。

追捕還在持續,更廣泛的問題是,在強大的情報、偵查系統,以及強而有力的反恐法律下,為何這樣的攻擊還會出現。瓦爾總理說情報系統「毫無疑問地」有在追蹤這些嫌犯,但這「不是零風險」。他強調一些恐怖行動的陰謀已被情報系統識破、破壞,也有數百人正在情報系統的監視下。1月8日又有一位警察在攻擊中被槍殺,但也許是無關聯的行動。

法國對恐怖主義並不陌生,在二戰後的一段時間內,法國、跟爭取阿爾及利亞獨立的血腥攻擊,就常被聯結在一起。1995年時,有八個人因為地鐵爆炸案死亡,在一年後又有類似的事情發生,這次有兩名受害者。最近國安系統加強防禦,因為許多方面顯示,法國是蓋達組織所指的目標,包含五年前法國禁止在公共場合配帶覆蓋臉部的紗布,以及對非洲薩赫勒(Sahel)地區的軍事入侵行動。但多數的調查顯示,此次的攻擊特性完全不同。最近的擔憂,集中在加入敘利亞、伊拉克聖戰組織訓練的法國人返國。去年一位法國公民Mehdi Nemmouche,在布魯塞爾的一間猶太博物館殺了四個人。

法國政府預計,約有1,000名離開法國,加入伊斯蘭國的法國人,已返回法國或是正在返回法國的途中。1月7日的攻擊,看起來是精心策劃、執行的計畫。法國智庫戰略研究基金會的François Heisbourg說「這些人有經過戰鬥訓練,不是把自己變成人肉炸彈」。如果跟伊斯蘭國有關,他認為這些槍手並非想影響法國政策,而是想展示他們的殺戮能力。

為了抑制返國的聖戰士,法國政府在去年秋天,加強了反恐法律,更易於拘留機場的嫌疑人跟沒收他們的護照。但瓦爾總理跟內政部長卡茲納夫(Bernard Cazeneuve)還是強烈認為,法國長大的聖戰士有可能在任何時間點發動攻擊。同時身為前內政部長的瓦爾總理,在近幾個月中,更是不時表示對迫在眉睫的恐怖攻擊感到擔憂。

對法國來說,難題不只是要如何處理對此事件的震驚,或是攻擊後,安全威脅立即升高的憂慮。法國同時是歐洲最大的穆斯林聚落,多達五百到六百萬人。法國近幾年來,一直努力在世俗傳統(譯按:指非宗教性)跟穆斯林公民的要求(和平的那種)中取得平衡。法國一直多方面第不斷重申其世俗共和傳統,舉例來說,法律禁止在學校穿戴具有宗教意涵的衣物,比如穆斯林女性的頭紗。

而恐懼對穆斯林讓步太多的法國人,也讓瑪琳勒潘(Marine Le Pen)所領導的右翼政黨民族陣線得以崛起。許多民調顯示,她應該有辦法在2017年的法國總統大選中,挺進第二輪。在發生恐怖攻擊的同一天,備受爭議的法國作家Michel Houellebecq,出版了一部挑釁意味濃厚的小說。而上述的場景,正式這部小說的核心主軸。小說中敘述,2020年總統選舉中,瑪琳勒潘在第二輪的總統選舉中,輸給了一位穆斯林。接著那位穆斯林總統,在法國推行保守的伊斯蘭律法跟教育。批評者說,這部小說是極右派在製造恐慌。

歐蘭德在1月7日的電視演說上,重申國家團結,並將1月8日定為國家哀悼日。他說這場攻擊「讓所有人受到威脅」,又誓言「自由永遠比也蠻強大。」

但在他發言前,法國民眾就用自己的方式接收到了這個訊息。在此同時,各地都有有成千上萬的法國民眾走上街頭,為查理週刊守夜,表達對此事的哀悼,許多人舉著社群媒體上瘋傳的標語,上面寫著:「我是查理(Je Suis Charlie)」。法國人也對世界各地類似的活動,感到特別感動,包括倫敦。國外也有類似的活動,包含倫敦。但就以往其他發生恐怖攻擊的城市來看,要撫平這樣的國家悲劇,需要花上許多時間。也會在該國的政治文化上,以非立即顯現的方式,留下長久的印記。

原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