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17_blp518
Economist Jan 19th 2015

往現在是博物館的伊斯坦堡聖索菲亞大教堂圓頂(如上圖)仰望,你會看到兩種不同接近神的方式,這也反映了這棟建築在不同階段的歷史情境。有一邊是基督教的馬賽克圖像(也許是史上最精美的),描繪了耶穌基督、耶穌的母親,以及其他聖者;還有一邊是伊斯蘭教紛飛的書畫,想傳達真神是透過語言(無論是用說的還是文字),而非透過圖片,或是任何一種物體,來跟人類對話的意像。歷史上大多時候,伊斯蘭教都厭惡描繪有生命的形體,尤其是人類;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描繪真神使者 — 穆罕默德,或是任何先知,比如說努哈(伊斯蘭教中的Nuh,就是聖經中的諾亞Noah)或是爾撒(Isa,也就是耶穌)的圖像。對藝術家來說,僅是嘗試描繪神祇就可能比畫穆罕默德更不敬。這是怎麼一回事?

這樣的信仰是根植於伊斯蘭教對偶像崇拜的恐懼,或是說伊斯蘭教對任何介於人與神的事物,或對任何可能損害真神獨特性及單一性的事物,感到恐懼。可蘭經並沒有特別譴責表現藝術,但有很多篇幅在敘述異教信仰跟偶像崇拜;相應地,伊斯蘭教也對任何可能變成偶像,或是抵觸一神信仰的事物感到警惕。最常被引用,來辯護這種禁止畫像的文字,出自紀錄穆罕默德一言一舉的穆罕默德言行錄(hadith)。據記載,穆罕默德曾非常嚴厲地,跟一位用藝術紀錄他生活的人說「無論是誰製造了這幅像(譯按:原文是make the picture,所以如此翻),都是冒著生命危險,會受到阿拉的懲罰,且會永遠無法再這麼做。」這樣說的意思是,對一個人來說,試著要「製造」出了一種新存在(new being)是篡奪真神的角色 — 且無論如何注定會失敗。

占全球穆斯林多數的遜尼派,更是強烈擁有這樣的信仰,尤其是原教旨式宗教團體,比如說佔沙烏地阿拉伯穆斯林多數的瓦哈比派(Wahhabis)。什葉派對人類的描繪(包含對穆罕默德),抱持比較開放的態度。這樣的差異,也點燃了遜尼派暴力團體的狂熱,如伊斯蘭國。他們大舉破壞什葉派的寺廟與圖像,宣稱這樣是要淨化偶像崇拜的毒瘤。相反地,什葉派領袖人物,如伊拉克的Ayatollah Sistani,就曾說只要有適當的尊崇之心,即使描繪穆罕默德的畫像,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為了說明人像描繪的禁令不是那麼絕對,通常舉的一個例子是,無論是在遜尼派還是什葉派的統治下,包含穆罕默德在內的人像,常常是波斯細密畫(Persian miniatures,也稱伊朗細密畫,一種精細刻畫的小型繪畫)的主角。而在近代,這樣神學式對人像描繪的禁令,也因為人像隨處在電影、電視,甚至政治宣傳海報上出現,在許多穆斯林國家內部遭到挑戰。在阿拉伯國家中,在描繪人像與否間,已建立某種巧妙的妥協;比如說在交通號誌上,一個無頭人的圖案,表示行人可通行。在稍微高一些的神學層次中,有些主張(比如說在基督徒跟穆斯林的辯論過程中)認為穆罕默德對圖像的厭惡,其實是有例外的。根據某一個版本的言行錄,穆罕默德造訪聖地麥加的敬拜中心 — 卡巴天房(Ka'aba)時,發現那邊充斥著偶像,而他將這些偶像都破壞掉了;但惟有兩座畫像被穆罕默德留下來了,儘管是在大家沒看到的地方:這兩座畫像是耶穌跟聖母瑪利亞的。

原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