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14_blp510
Economist Mar 11th 2015

中國將2015年經濟成長率的目標下修到7%,這是二十年來最低的紀錄。但本周的數據顯示,即使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都很拼。這也許看起來沒甚麼好怕的,即使是這樣偏弱的數字,中國的成長率還是讓多數的國家很羨慕。但這樣的放緩,的確引起了一些憂慮。中國的狀況比許多人預期的還差(比如說2012年,IMF跟其他機構的預測,是8%的成長率可維持到2017年)。中國經濟成長減速,可能是過去兩年全球鐵、煤拋售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有人擔心會變得更差。要如何解釋中國經濟的放緩?

基本上,這是不可避免的。中國的經濟成長率在過去三十年中,年平均成長率是10%,也應該會減弱。國家跟企業一樣,都適用於大數法則(law of large numbers):一個經濟體越大,越難保持快速成長。中國今年7%的成長,也比2007年時的14%,能有更多產出。結構上,中國的經濟有些不利因素。長期來看,經濟成長是勞工、資本跟生產力變化下的函數。當三個因素都成長時(正如中國過去幾年的光景),經濟成長率就會大幅增加。但現在三個因素都減緩了。中國處於工作適齡的人口,在2012年達到最高峰、投資也似乎到頂了(GDP的49%,這是一個很少看到的數字)。最後,中國跟富裕國家的技術差距也越來越小了,暗示著生產力的成長也不再那麼快。

最近的一個趨勢也解釋了為何中國的降緩比預期的劇烈。單一、最重要的發展就是信貸狂潮。債務總額(包含政府、家計單位以及公司)已經高達GDP的250%,比2008年多了100%。這些債務,是中國在全球陷入金融危機時,仍得以驅動經濟的動力,但也成為沉重的還款負擔。最令人擔心的是,這些債務多數屬於房地產商。中國的空屋率是前所未有的高。而之前約占了中國GDP成長率15%房地產部門,也有可能面臨徹底萎縮的窘境。2015年頭兩個月的新建案數目,僅有2014年同期的五分之一。由這個觀點看來,中國經濟的放緩,更趨於周期性而非結構性。經濟過熱一段時間後,通常會有一段修正期。但不是所有景氣循環的時間都一樣長,要消解信貸過剩的壓力可能需要數年時光。以中國金融體系幾乎是封閉系統來看,應該不會發生嚴重的危機,但從事情的另一面來看,中國也可能需要更久的時間來解決壞帳問題。

即使經濟成長放緩,前幾任領導人都會希望撐住,但自2013年上任的習近平,反而宣揚所謂「新常態」的信仰,也就是不再追求更快速的成長,而是結構性的改革。中央銀行一直猶豫是否要鬆綁貨幣政策,而會計制度的改變,也讓地方政府更難運用經費。消費者物價指數的上漲幅度,是五年來新低的1.1%;而生產者物價指數是陷於緊縮的情況,被政府箝制住的中國經濟,可以斷定說還沒有將全部的潛力表現出來。好消息是,無論中國經濟成長放緩,用週期面或政策面來解釋,都只是暫時的。只要景氣循環或政策改變,前景就會改善。但中國經濟內部要有結構性的轉變,那又是另一回事了。他們會抓住所有反彈的機會,但兩位數的成長率,肯定是過去了。

原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lkj24 的頭像
    mlkj24

    mlkj24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