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Economist Oct 19 2015

對多數國家來說,當投資人都預期經濟成長將劇烈放緩時,政府若發佈強勁成長數字,將會令人印象深刻。不過中國不一樣。第三季公布的數字是6.9%,僅比第二季的7%低一些。就像在已充滿穀粉的研磨機內,加入更多穀物,對中國數據的懷疑也再度加深。對中國數據的懷疑,已達後面這種程度;如果不先把可信跟不可信的數據分開,很難寫出一篇對中國數據的直觀分析報告。所以將數據分成兩部分來看,也是明智之舉:政府報告上的數字,以及應該被相信的數字。

 

政府數據的確令人印象深刻,不僅僅因為這份報告涵蓋了許多人對中國經濟感到擔憂的第三季。股市在7月陷入混亂,從最高點下滑了約40%。中國政府試圖拉抬股價的舉動,玷汙了技術官僚治國的聲譽。人民幣在8月的小幅貶值,加深了大眾認為中國經濟陷入麻煩的想法。此外,一系列的調查指出,製造業正在萎縮。

 

在慘淡的背景下,6.9%成長率是令人訝異的好表現。這也許是自2009年前半,經歷全球金融風暴後,中國季度成長率最低的一次,但中國現在的經濟規模,是當時的兩倍大。一個和緩、穩定的再平衡成長模式,有助於解釋這些數據。如大宗物資出口商證實的那樣,中國的各工廠處境艱難。工業部門第三季同期比的成長率為5.8%,大概是二十多年來最疲弱的一次。但中國正在轉變,服務業第三季同期比的成長率則為8.6%,打平了2011年後的最佳表現。這點很重要,因為在幾年前,服務業在整體經濟規模中所佔的比例,就已超過工業部門了。

 

這樣的轉變,也可以從投資無情下降、消費強勁增長的情況看出來。在2015年前九個月的年間投資成長率為10.3%,是十五年來新低。但零售業在9月的同期實質成長率,則達到七個月新高的10.8%。健康的就業市場,支持著這種再平衡。第三季的實質薪資所得成長率,也進步到7.7%

但這些數字的可信度有多高?質疑這些數字的分析師,可約略分為兩派:第一派認為,中國數據是徹底捏造出來的,隱瞞經濟實情、嚴峻狀態;另一派則認為中國數據是裝飾品,誇大了成長情況,但並不是完全的扭曲。而證據顯示,後者機會較大。

對中國數據最極端的懷疑,集中在一些指標上。過去,這些良好的指標,被當成整體經濟的晴雨表。舉例來說,今年到目前為止的發電量只上升了0.1%。發電量通常隱含了真實的成長情況,而這比政府的數字低了許多。進口也相當疲軟,9月的同期比降低了約18%。但這些指標,都是解讀工業部門的成長情況。而構成經濟體重要部份的工業部門,正遭受最嚴重衰退的打擊。若全面解讀進口數據,甚至會產生更多問題:大宗物資的價格下降,讓中國的進口數字受傷嚴重。另外,服務業為主的經濟模式,成長將呈現在經常帳數據上,而非每個月的貿易數字。

支持溫和派懷疑論,還有一些更堅強的理由:中國看起來的確有微調數據。統計機關會考慮通貨膨脹,來調整名目成長率,這是爭議所在。第三季的名目成長率是6.2%,但中國政府計算後,認為整體物價跌了0.7%,因此讓實質成長率達到6.9%。這很奇怪,因為消費者物價指數在第三季還稍微上漲了1.4%。此外,多數明顯的通貨緊縮情況,來自於生產者物價下滑。這些數字,很大一部分,反映的是進口大宗物資價格下跌,而非國內的通貨緊縮。要算出替代的平減指數極度困難,因為必須大膽假設各產業部門的權重以及價格水準。但推衍出經濟體中某些粗略替代品的分析師認為,成長率應該在5-6%之間。

一個部分解決方案,是單看中國政府提供的名目成長數據,忽略那些平減指標。這樣的話,就會浮現出一個圖像,而這個圖像跟外界認為中國經濟不斷下滑的印象越來越接近。第三季的同年比名目成長率落到6.2%,明顯比第二季的7.1%低。這會是1999年以來最低的一次,只有2011年、那讓人嚇到下巴掉下來的20%名目成長率之三分之一。此外,大宗物資價格的下跌,會過度美化中國的成長率數字。進口數字下跌的結果,將會直接呈現在大幅的貿易順差上,也讓整體成長率上升。根據中國國際金融公司(China International Capital Corp,中國國內的投資銀行)的分析,去掉出口數字,名目上的中國國內需求成長率,可能落在5%左右。跟政府所描繪的圖像比起來,這是劇烈的下滑。但跟前幾個月擔心中國可能會硬著陸的想法相比,這還算是不錯。

 原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