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51205_woc333

貝瑞的效率論本身,也遭到許多統計學家同儕的輕蔑。他們認為效率論無法反映團隊運動(如籃球)需要互動的本質。主要反駁的理由是,並不會有取之不盡的高價值投籃 — 灌籃跟上籃,以及無人防守的三分球 — 只會有準備截走球的虎視眈眈對手。這種機會的出現,反而是擾亂對方防守的結果;通常是一位選手突破防守者,或是代表這種潛在威脅,讓對手需要包夾。

聯盟中最高效率的得分能手,很少精通各種進攻手段。他們通常流連在三分線外或籃下,期望他們技巧更嫻熟的隊友能把防守球員吸引開,然後把球送到自己手上。在過去兩年中,致命的遠距離射手Kyle Korver在真實命中率,跟獲得隊友助攻下的投籃(在接獲隊友傳球後馬上出手)命中率兩項,都是所有NBA球員中最高的。2011-12年,笨重的大個Tyson Chandler也有相同的成績。這種類型的球員,只要能跟攻擊發動機類型的球員,以及自己開拓得分機會型的球員搭配,可以展現出極為寶貴的價值。但如果你把五個這樣類型的球員同時放在場上,將不會有人可以啟動高機率的得分機會,他們的效率值也會大幅下降。

這個公式的另一面,是效率的統計數字,嚴重低估動態進攻球員的貢獻;這種球員可自行創造投籃機會,迫使對手反應。用這樣的詮釋,布萊恩在效率值上為何只是中等的原因,是因為他吸引到防守球員不成比例的注意,讓他的隊友有比較好的投籃機會 — 一種稱作是「使用效率曲線(usage-efficiency curve)」的權衡。2011年時,當時為紐約時報供稿的統計分析家Nate Silver把這套理論放在同樣大量出手,但低效率的Carmelo Anthony身上。其影響無疑地巨大:丹佛金塊隊友跟他搭配球季中的真實命中率,比他們其他任何年度的真實命中率都高了3.8%。這樣的差距,比「2014-15全NBA的平均真實命中率」跟「全聯盟真實命中率最高(最後也拿下冠軍)的金州勇士隊」還大。這也是Nate Silver稱(常被形容為自私的)Anthony其實是「終極團隊球員」的好理由。只有證明給對手看,一個人無法有效地守住得分之鑰,才能迫使對方球員者放棄自己防守的對象,進行協防 — 而要證明這點,可能會先失手幾球。

另一個支持布萊恩的論點是,並非所有沒投進的球,都會變成攻守轉換。再次強調,因為這些大量出手的得分能手,讓防守端必須手忙腳亂地貼上。對方的選手,在球從籃框彈出時,往往發現自己離能確保籃板的位置很遠。鑒於布萊恩身旁有如俠客跟Gasol的籃板好手,湖人隊補進的機率遠高於聯盟平均,通常湖人隊友所站的位置,可讓他們簡單搶到籃板後簡單出手。因為湖人們太成功於把布萊恩的失投捕進,讓哈佛大學的Kirk Goldsberry給了這個現象一個名字,「科比助攻(Kobe Assist)」。

這樣的動態交互作用,永遠無法在簡單的個人成績表上完全展現。幸好近年來,有越來越多有關NBA的精細數據。NBA官方網站上,可以看到每種五人輪替陣容的表現,同時也可以看到對手的。理論上,在算入對隊友的影響後,這些數據應有辦法衡量一位選手在進攻端跟防守端的全面影響。籃球選手每幾分鐘就上上下下,陣容令人眼花繚亂。在一個球季中,場上約會有六萬種不同的十人組合,每種組合都會造成特定的得分差異。使用相當直接(雖說數據真的很大)的迴歸分析,分析家可以在假設另外九位球員相同的情況下,預測某位特定選手,對其隊友在整體得分邊際上的影響。這套方法稱作APM(adjusted plus-minus,+/-),被引述時通常被看成是籃球數據的黃金標準,雖說APM以許多種形式出現(其中一種就在ESPN的網頁上,容易取得),也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現在可取得的+/-數字,可追溯到二十一世紀初期。這樣可涵蓋到布萊恩大多數的生涯期,不過並非全部(一個備受推崇、被稱為Regularised Adjusted Plus-Minus,RAPM的版本則可以)。APM所說的故事,也許會同時讓擁科派跟反科派失望。整體來說,APM讓貝瑞的批評看起來有誤導性。根據RAPM的數據,把陣容中一位聯盟平均的球員換成布萊恩,將可以幫助球隊在一百次持球機會中多得5.83分。這是了不起的數字,足以讓一支中段球隊變成一支有些許爭冠實力的球隊。但這與布萊恩是他那個世代最會進攻的形象並不吻合:Steve Nash、Chris Paul,當然還有LBJ(籃球界公認最偉大的球員),都超過6.5。

此外,RAPM也支持批評布萊恩防守的唱反調者。數據發現,把布萊恩放入某支球隊,將會使得對手在一百次持球機會中,多得一分多一點點。但這個數據,其實很難說他是防守負擔:真正的人形立牌,比如說Stephon Marbury,讓對手增加的得分,接近布萊恩的四倍。但這的確讓入選全防守隊伍的殊榮,看起來有些名不副實;跟其他攻守雙方都有傑出選手的表現相比時,也在整體表現上,蓋上了一個低矮的天花板。

加總攻守,以每分鐘基礎來看,在過去十五年中,布萊恩在RAPM的數據上,是全NBA第十九好的選手,每一百次持球機會可淨增加4.77分(不出所料,LBJ在這個數據上排名第一,為9.25分。而一位領最低薪,每支球隊都請得到的籃球浪人,則約是負兩分)。除了自負的柯比外,沒有人會對於他的排名低於那些偉大球員(比如說前隊友歐尼爾)有異議。但即使是反柯者也會驚訝,布萊恩的排名低於如名不見經傳、中產防守專家的Amir Johnson,他的數據是正5.49分,排在第十一位。

有兩個好理由相信,布萊恩在這些數據上被低估了。其中一項,是稱為「多元共線性(multicollinearity)」的統計問題,這是指無法區分出那些幾乎每次都同時間上場球員的影響。布萊恩生涯多數時間的湖人後場搭擋是Derek Fisher;他是個好控衛,但沒有人認為他是菁英。RAPM視Fisher為隱藏巨星:他的分數跟那些鼎鼎大名的球星相當,比如說Chris Bosh跟Gasol。令人懷疑的是,Fisher的RAPM在2004-07球季間最低,剛好就是他沒有效力湖人的三個球季。RAPM是否把原本屬於布萊恩的功勞歸給Fisher了呢?如果是這樣,那布萊恩的排名應該直線上升。

另一個支持布萊恩的論點是,他乏善可陳的防守表現,也許是設計出來的。在NBA中有最佳紀錄,並不會有所獎賞:唯一重要的,是季後賽的成功。雖然中等球隊必須奮戰82場比賽,才能晉級季後賽;但那些已經確保高種子排名的強對,通常會策略性地讓球員休息,保持體能高峰以迎接4月的比賽。而布萊恩不願意像馬刺那些年邁球星每年所做的,待在板凳上;布萊恩實在太過投入 — 也或許他先天過於自戀。但是防守既耗體力,又很難得到榮耀。布萊恩保留精力在球賽的其中一面,這樣才得以競逐得分榜跟冠軍。有間接證據來支持這個理論:布萊恩生涯的防守數據+/-,在季賽時是-0.5,但到了季後賽就變成+0.7。也許他真的看到冠軍頭銜時,才會點燃防守的火炬。

即使有人駁斥這些說法,但布萊恩在一個領域,是無可爭議的冠軍:長壽。長人並不會因為年紀折損身高優勢,但仰賴速度的後衛,往往在過三十歲之後就不在敏捷。但布萊恩的身體狀況跟職業道德是有口皆碑的,34歲的布萊恩跟20歲的布萊恩(20-34歲中間也是)基本上是同一人。即使他的得分數據上看起來不那麼地超級巨星,整體的貢獻還是超過許多攻守全面、數據更好的球員。根據Basketball-Reference.com的數據,布萊恩的整體生涯數據,是1973-74球季以來第十六有價值的,剛好在他亦敵亦友的前隊友歐尼爾下面一位。也許除了布萊恩自己,沒有人會把他看成是龜兔賽跑裡面,穩健贏得比賽的典範。但數據強烈支持,黑曼巴其實是隻烏龜,而非兔子。

原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lkj24 的頭像
    mlkj24

    mlkj24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