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st May 5th 2018
首先講一個好消息,美中進行了貿易談判。雙方在互相威脅課徵關稅數個星期後,世界上兩個最大經濟體的貿易代表終於進行了談判。在北京的兩天會談中(於5月4日結束),中美官員陳述了不滿及要求。而不幸地,好消息就到這邊為止。雙方的立場非常極端、矛盾,讓妥協看起來是個遙遠的未來。到目前為止大多在口水戰的規模,但很可能輕易地變成一場全面的貿易戰。
公開場合中,兩國都對結果擁有正面評價。中國官媒新華社形容,這次的會談坦承、有建設性。新華社指出,雙方在某些議題上達成共識,但認知到在其他方面有「重大差異」。在會談結束後的當晚,川普發了一則推特。這則推特的觀點,帶有同情意味(以川普的標準來看):「中國被對美貿易戰的勝利寵壞了」(也就是說,中國打贏了貿易戰,川普堅信如此。)
如果這些公開談話是觀察家唯一得到的資訊,那他們可能會認為這場貿易談判很成功。但雙方談判的細節被廣泛揭露,看起來雙方是在各說各話,而不是跟對方說話。
最多頭條報導的,有美國要求中國在2020年前,削減高達兩千億美金的單邊貿易順差。這等於是要求中國在三年內減少約60%的貿易黑字,看起來沒甚麼可信度。但起碼數字是可以協商的,以中國的立場來看,更麻煩的是對其經濟政策的要求。美國要求中國停止補助那些中國政府認為擁有戰略性質的產業,從機器人到電動車。他們要求中國對美國貨品的稅率,不能高於美國對中國貨品的稅率。此外,他們還要求中國更對外資開放市場,把期限訂在7月1日。
美國貿易代表萊特海澤(Robert Lighthizer)曾表示,他的目的不是要改變中國體制,而是打開它。儘管如此,美國的立場,基本上已經是要求中國擁有一個全新的經濟模式。萊特海澤一直以來就屬於對中鷹派,採取強硬姿態並不令人訝異。但引人注目的是,他的觀點看起來就好像是整個美國的立場。有些人認為,美國代表團中的鴿派成員(比如說財政部長梅努欽Steven Mnuchin)應會擁有較為溫和的立場,但看起來並沒有。
中國方面則提出了一串不甚起眼的要求。為了增加對美的採購量,中國要求美國政府放寬軍事用途科技的管制。這些管制已進行了快三十年了,在美國剛把中國列為對手的時候,不太可能放寬。中國也要求美國開放自己的市場,給中國製的資訊產品。美國則往反方向走,對中國科技越來越懷疑。
中國也要求美國在WTO架構下,視中國為市場經濟體,減少貿易爭端的懲罰。如果美國不這樣做,中國威脅也要在WTO架構下把美國視為非市場經濟體。如果北京的談判順利,外界預期,習近平或習的親信王岐山將會見美國貿易代表團。但這並沒有發生。
如果那些決鬥要求只是具有侵略性的開場動作,那要看是到哪種程度的開場動作。隨著談判持續,兩國應該會軟化立場。但雙方在基本立場上存在鴻溝。中國下定決心要成為科技強權,也毫不掩飾地要利用產業政策來達成此目的;美國則把中國的進展視為威脅,並相信中國的產業政策將會傷害美國企業。即使中國堅持自己已是市場經濟體,也無法讓美國信服。時程已經很緊湊了,美國將於5月23日起,對中國合法課徵第一波貨物的關稅,這將涉及價值約五百億美金的貨物。中國將毫不拖延地進行報復。
有稍微瞥見些許共同點,但非常侷限。雙方都說他們希望固定會面;雙方都說希望擁有平衡的貿易關係,也就是中國多從美國買東西。但雙方要有善意才能建立這樣的共同點,而善意非常匱乏。川普與習近平都試著把自己塑造成國家利益的保衛者。現在,他們的談判立場已眾所皆知,將會深入研究;外界擔心的是,雙方領導人都不願意被看弱。
原文
- May 06 Sun 2018 08:28
經濟學人 美中談判顯示了雙方的鴻溝 Trade talks expose a chasm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