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st Oct 4th 2018
歐洲吸引了中國的注意。中國投資大幅增加,2016年高達三百六十億歐元 — 幾乎是前一年度總和的兩倍。中國對外的直接投資在2017年下降了一些,但其中花在歐洲的部分,從五分之一成長到四分之一。大多數情況下,中國的投資都很受歡迎。歐洲與中國的貿易讓雙方都變得更富裕。
但中國同時也利用金錢來購買政治影響力。捷克總統齊曼(Milos Zeman)希望,捷克能成為中國在歐洲的「不沉航母」。去年希臘則在一場聯合國論壇中,阻止歐盟譴責中國的人權紀錄。匈牙利、希臘則阻止歐盟為反對中國對南海主權宣示的法庭判決背書。面對這樣的行為,歐洲人應該感到謹慎。
也不只是歐洲人。這個崛起中的非民主超級強權,對外投資的條件,與所有國家的利益都相關 — 尤其是有其他事情會被影響時,比如說外交政策。美國人越來越擔心中國會構成商業和軍事威脅,也應擔心中國與其最老牌盟友競爭忠誠度。為了所有人好,歐洲人應明智地展現對中國的歡迎。而現在看來,歐洲人並沒有。
前景
A sense of perspective
中國在歐洲的許多計畫,就是你期待用來振興經濟的那些。一些投資是私人、追求利潤及無害的。只要交易有經過國安風險的審視,併購有創新力的公司來獲取技術也很合理,比如說德國的Mittelstand。也有一些事情,中國與俄國想法並不一致;比如說中國並不想透過私底下支持民粹主義、仇外政黨,來削弱歐盟或散播混亂。中國希望歐洲保持穩定、商業對外開放。在氣候變遷及貿易議題上,中國表現地比川普政府更負責任,他們尋求維護全球協議,而不是丟手榴彈。
有些歐洲人認為,這表示中國拿來制衡不可預測的山姆大叔很好用。這就誤導了;歐洲與美國的共通之處,比歐洲與中國多更多,但許多歐洲人也許並不喜歡白宮主人。此外,中國利用歐盟決議需全體一致通過的作法,在許多他們不贊成的言論或行動中,策動一、兩個會員國投反對票 — 好比人權。
另一些歐洲人,則用這個例子,得出一個完全相反的結論。他們擔心中國的財富,有一天會危及美歐軍事同盟。幸運的是,這步看起來還很遠,最近英法艦隊才加入美日挑戰中國南海宣示的行列。直到中國變成民主政體為止(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這個跡象),歐洲當然應該要與其傳統盟國保持緊密關係。
因此,歐洲要走的,是一條避免極端天真、極端敵意的路。歐洲應避免模仿中國的保護主義,讓在歐洲的中國公司,受到跟在中國歐洲公司一樣限制,聽起來很「公平」,但這是錯的。歐洲社會、經濟對(中國)想法及影響力的滲透性,是一股強大的力量。
但這樣的開放性也可能使得歐洲諸國脆弱。因此,政府應該對中國投資逐案審查。蒙特內哥羅不應讓本國的對中債務變得如此危險。匈牙利及波蘭,則應更注意中國某些基礎建設項目物無所值,或從未妥善完工。
歐洲其實可以做得更多,來落實所謂的「互惠」對話,或是中歐雙方「你希望我怎麼對你,你就要怎麼對我」的口號。比如說,歐洲可以導入新的工具,更清楚地知道誰在買公司的股份,且他們這樣做是否公平。不偏不倚的中國研究上,歐洲也應投入更多資金。對政黨、大學、智庫以及政治說客,都應要求他們擁有透明度。有時候,中國資金能買到完全不觸及敏感話題的快樂談話;更常發生的是,中國資金會造成自我審查跟打擊,即使在著名學府中也會發生。
歐洲也應以一體的身分發言。沒有任何一個歐洲國家能獨自制服中國,但聯合起來則可以。歐洲國家在未來的數十年都可以這樣做。比如說,在某些中國很敏感的議題上(比如說人權),歐盟可以使用多數決,而非全體一致同意的決議。不會每個議題都可以這樣做 — 多數歐盟國家都不會想讓布魯塞爾對本國要在哪佈署軍隊有否決權。但多數決可以讓中國很難透過策動小成員國反對來癱瘓歐盟。歐盟各成員國還可以合作,協調各國的投資審查過程。這可以更照顧往往較容易受到中國影響的東南歐國家,並提供替代的投資來源,給這些國家認為重要的項目上。歐洲團結的小小一步,也許還要花上很久時間。
金錢買不到甚麼
What money can’t buy
美國也有該扮演的角色。理想上,川普政府應停止把歐洲視為搭美國便車的小弟。特別是在貿易方面,歐盟是讓中國遵守全球規範的潛在強力盟友。美國也應該與歐洲政府更加緊密地合作,制定透明度、貪污賄賂和影響力介入的共同標準 — 這會讓中國更難將自身的規則施加在小國身上。若有一天,IT界或人工智慧界的標準,分成中國標準跟美國標準,歐洲可以試著找出一天中間道路。
隨著中國崛起,一個獨立、開放且自由的歐洲,對全世界的益處也會隨之增加。相反地,若歐洲被全世界最強大的威權國家削弱、分裂,問題將擴散到歐盟以外。歐洲不應讓這樣的事情發生。
原文
- Oct 06 Sat 2018 10:50
經濟學人 中國對歐洲的意圖 China’s designs on Europe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