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st Oct 11th 2018
僅在一年前,世界同步享受經濟成長加速。2017年,除了英國以外的成熟經濟體,以及多數新興經濟體之經濟成長都有所增加。全球貿易飆升、美國經濟火熱;中國陷入通縮的情況已平息;甚至連歐元區的經濟也蓬勃發展。但2018年的情況非常不同;本周,一如投資者所擔憂,經濟增長放緩以及美國貨幣政策緊縮的影響,讓全球股市在今年度第二次大跌。這些擔憂是有根據的。
世界經濟在2018年的問題是不均衡的動能。在美國,川普的減稅政策,讓季度的經濟成長率達到4%,失業率是1969年後的最低紀錄。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今年其他大型成熟經濟體的成長率將會減緩,新興市場經濟體則會陷入麻煩。
美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分歧,也意味著不同的貨幣政策。聯準會自2015年12月後已八次升息,但歐洲央行離第一次升息還遠著咧,而日本還是負利率。川普貿易戰主要對象的中國,本周再度放寬貨幣政策以振興疲弱的經濟。當只有美國利率上升時,美元會變更強。這對新興經濟體來說,更難償還美元債務。美元上漲已讓阿根廷、土耳其陷入麻煩;巴基斯坦在這個星期要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紓困。
新興經濟體占了世界上59%的產出(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二十年前當亞洲金融風暴發生時,僅占了43%。在美國國內經濟開始衰退時,那些問題也將席捲回美國。而到了那時候,如果義大利的債務危機沒有解除,或中國經濟大幅下滑,其他國家的狀態可能會更糟。
低利地板
Cutting-room floors
好消息是,銀行系統比十年前經金融危機襲擊時更具有韌性。這次金融危機要跟上次金融危機造成一樣嚴重傷害的機會並不高。新興經濟體雖然帶給投資者損失,但他們實質經濟看起來承受得了。即使在中國,貿易戰也還沒造成嚴重傷害。在十年的成長期後,若隨著財政刺激腳緩、利率上升,而使得美國的繁榮景氣讓路給經濟衰退,也不是太奇怪的事。
然而,這就是壞消息所在之處。正如我們本周特別報導所指出的,即使是溫和的經濟衰退,富裕國家都沒做好準備。部分原因歸咎於政策武器已在上次的衰退中使用殆盡。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在經濟衰退時,聯準會下砍5%左右的利率。但現在利率能調整的空間,還不到那個數字的一半就會變成零;歐元區跟日本甚至沒有任何空間。
當然,政策制定者有其他選項。各國央行可用現在大家都很熟悉的量化寬鬆(QE)政策,用新創建的央行儲備金來購買有價證券。量化寬鬆的成效有爭議,但如果沒效,央行可以嘗試更激進、從未試過的做法,比如說直接把錢給個人。政府也可以刺激消費,即使是債台高築的國家,在經濟衰退時也能受益於財政刺激。
問題在於,政治上是否能接受使用這些政策武器。各國央行將在資產負債表過度膨脹(以歷史標準來看 — 聯準會規模已達GDP的20%)的情況下邁入下個經濟衰退。量化寬鬆反對者還說,這樣會扭曲市場、引發資產泡沫。這些觀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錯誤的;新一輪的量化寬鬆將經歷比上次更嚴密的審查。歐元區的限制更是嚴格,歐洲央行設定了至多只能購買某國國債33%的上限。
支出天花板
Spending ceilings
無論經濟上的立論為何,財政刺激也會引來政治上的反對。歐元區再度成為令人擔心的例子;因為德國跟其他北歐國家擔心,如果有某個國家違約了,會留下一堆爛帳給他們處理。歐元區對借貸的限制在於想阻止揮霍,但也抑止可能的刺激。美國更願意增加支出,但在經濟已經火熱的此時,美國最近的預算赤字已超過GDP的4%。如果美國需要更高的預算赤字來對抗經濟衰退,那可能會發生政治鬥爭。
對國際行動來說,政治是個更大的障礙。2008年時,需要前所未見的跨國合作來抵禦金融危機。但崛起的民粹主義者讓共同合作一事變得益發複雜。聯準會讓其他央行以互換額度的方式來借美元,也許是個引爆點。而貶值的貨幣也許會加深貿易緊張情勢。本周美國財政部長努欽(Steve Mnuchin)警告中國不要進行「競爭性貶值」。在經濟成長強勁時,川普相信貿易赤字會帶來傷害是錯誤認知。但若需求減緩,保護主義會刺激經濟更吸引人的作法。
及時採取行動得以避免上述的危險。各國央行可導入新目標,使得金融危機發生時、發生後外界比較難去反對採取行動。如果各國央行在通膨低於預期,或是經濟成長數據令人失望前,就能提前做出承諾彌補,那預期心理將可在所有的經濟衰退中帶來自發刺激。另外,現在提高通膨目標,經過時間推移後也會帶動利率上升,這樣就有空間降息。未來的財政刺激,可以透過增加今日「自動調節器」的效力來實現 — 比如說失業保險的支出,跟隨著經濟下滑而成長。歐元區可藉由鬆綁其財政規則,讓更多刺激產生。
先發制人的行動,也需要政治人物的倡議,而看起來並沒有這樣的政治人物。本周的市場動盪,說明了所剩時間可能不多。全球應該趁還有能力時,準備對付下次的經濟衰退。
原文
- Oct 13 Sat 2018 17:03
經濟學人 下次的經濟衰退 The next recession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