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his photo taken on October 20, 2020 shows anti-landing spikes placed along the coast of Taiwan's Kinmen islands, which lie just 3.2 kms (two miles) from the mainland China coast (in background) in the Taiwan Strait. - The tank traps on the beaches of Kinmen Island are a stark reminder that Taiwan lives under the constant threat of a Chinese invasion -- and fears of a conflict breaking out are now at their highest in decades. (Photo by Sam Yeh / AFP) / TO GO WITH Taiwan-China-US-politics-military-Kinmen,FOCUS by Amber WANG and Jerome TAYLOR (Photo by SAM YEH/AFP via Getty Images)
Economist May 10th 2022

中國入侵的威脅,已壟罩台灣超過七十年 — 時間久到許多台灣人開始認為,這件事可能永遠不會發生。俄國入侵烏克蘭,打破了這種安逸情緒。台灣突然看到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一個大國進攻旁邊較小的國家,同時宣稱被入侵者不是一個真正的國家 — 中國也這樣形容台灣。令人不安的相似之處,在台灣內部引發了是否已準備好抵禦入侵的辯論。一個反覆出現的主題,是一些美國、台灣戰略專家希望台灣軍隊能採行的「刺蝟戰術」 。「刺蝟戰術」是甚麼,這又能如何嚇阻中國野心?

台灣、中國的衝突自1949年便開始了。當時中國國民黨輸掉內戰,逃到台灣島來。統治中國大陸的中國共產黨,以及國民黨都宣稱統治權中國,包含台灣跟其附屬島嶼。1980年代起,台灣開始民主化,結束國民黨統治下近四十年的戒嚴時期,讓被壓迫的台灣認同、歷史重新崛起。從那時起,台灣大多數人已放棄反攻大陸的念頭,但中國共產黨還是想奪回台灣。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不放棄用武力奪回台灣的想法,且自十年前上任之後,便快速地進行軍事改革,增加軍事預算。

「刺蝟戰術」也被稱作為不對稱戰爭,時任台灣參謀總長的李喜明,在2017年提出「整體防衛構想」時,便用這樣的稱法。這個想法的核心是,承認台灣、中國不再是勢均力敵,因此需要採取更靈活、更輕巧的方式,來抵禦更強大的敵人。想想大衛和歌利亞的故事。與其買昂貴的傳統武器,如坦克、戰艦跟潛艇 — 這些裝備很難隱藏,也很容易被導彈擊中 — 不如買更靈活、可隱藏的武器,比如說便攜式的標槍飛彈、刺針導彈,這兩者在烏克蘭戰爭中已被證明非常好用。刺蝟不需要變得更大或更強壯來抵禦獵食者,只要有夠多刺,讓對方無法下嚥就可以了。

台灣近期的國防採購案引起擔憂,尤其是一些美國官員;他們懷疑台灣是否有優先布局刺蝟戰術。台灣已有投資符合輕巧定義的岸防飛彈、水雷、刺針導彈和輕型護衛艦等。但同時也在開發國造潛艦、升級戰機、坦克、直升機上花了大筆經費,批評者說這些武器在實戰中派不上甚麼用場。

這些叫絢麗的採購案,在政治上很受歡迎。戰機能協助追蹤、嚇阻經常進入防空識別區(被入侵後會立即發出警報的軍事緩衝區)的中國戰機。台灣有一些政治跟軍事領導人相信,阻止這些灰色地帶的進攻,比準備對付中國入侵重要。畢竟,全面進攻一直是假設性的,但進入防空識別區的戰機每年都在增加。在一個理想的世界裡,台灣可以同時負擔這兩類武器。但李喜明說,這是「有錢人的玩法」。台灣的國防開支佔GDP的比重從1990年的5.2%,下降到2020年的1.9%。中國的國防開支,佔其GDP的比例有所減少,但以美元計價則已增加了二十倍。

在中國戰機入侵防空識別區的次數創下新高後,今年台灣國會批准了更高的國防預算。多出的預算,大部分會被用在反艦飛彈,以及能被快速生產的台灣製武器系統上。刺蝟戰術的支持者,希望這樣的緊迫感,能讓台灣領導人更優先不對稱武器的購置。李喜明說,「你是小個子」,「想存活的話就必須將不對稱武器放在優先順位」。

原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lkj24 的頭像
    mlkj24

    mlkj24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