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mp/phpjZGpng  

川普政府前幾天發表的對等關稅,其實我是蠻悲觀的。

我所處的公司是中小企業,產業是電子零組件業,應用從消費性電子、建築到軍用都有,大約有50%的營業額來自美系客戶。有出零組件到客人的代工廠(中國或東南亞)或直接出到客人美國工廠,也有做小部分的整機代工,近年也有在Amazon上販賣這個零組件的延伸整機產品。

先分享一個概念,我所處的產業,工廠的出廠價,到消費者手上,根據品牌不同,可能會x4或x6,誇張一點的也有x8。也就是一個100美金的產品,出廠價可能是25美金或以下。因為通常會至少透過一手的經銷,通常每一層都要抓30%~50%的毛利率,再加上行銷費用等等,x4或x6並不誇張。

在2019年美中貿易戰後,由於中國被加課徵25%的關稅,對比台灣平均5%以下的稅率,的確有許多轉單到台灣生產的效應。但這次如果最後是台灣32% vs 中國54%的稅率,相信我的客人面臨的問題不是「跟誰買」,而是「繼續做下去還有沒有足夠利潤」的問題。

這些美國品牌客人,近年本來就遭受中國白牌貨在Amazon上強烈的兢爭,他們的價格可能只有1/2~1/4,但品質不差。很多中國廠商可能左手幫美國公司做代工,右手發現好賺,就自己改個外型在Amazon上面賣。在這個條件下不變的話,我想有些美國品牌廠可能會放棄部分事業,因為這次關稅下去,他們更競爭不過中國在Amazon上的白牌商品。

用一個簡化過後的例子來說明:

以出廠價20美金來看,原本的終端售價可能是20 x 4 = 80。但受到關稅影響,進美國的價格變成26.4美金,但由於品牌廠看的是毛利率,因此成本增加的不是只有單純6.4美金。若每一層都想要拿到自己原有的毛利率,26.4 x 4 = 105.6。對消費者來說會直接增加25.6美金。(當然你可以說,大家都吸收一點就可以不用漲這麼多,但現實來說,吸收最多的都是上游供應商,能降的都降地差不多了。)

而在Amazon上的中國白牌商,假設原本的售價是20 x 2 = 40。這次新增的關稅是54%,也就是在Amazon上架的成本變成30.8,但因為是自己的品牌,極端一點他甚至可以全部吸收多出來的10.8美金,或是他僅漲一小部分,這樣甚至比以前更有價格上的競爭優勢。

再強調一次,5% vs 25%跟32% vs 54%,雖然都是差了二十幾個百分比,但對美國的品牌廠、消費者來說,是完全不一樣等級的事情。如果這個政策方向沒改變,真的會有許多廠商考慮要不要繼續做下去。

另外就是美國國內通膨的問題。把供應鏈去中的幫手國(台灣加上東南亞)都課加高額關稅,美國的通膨已經夠高了,這樣下去到底是對誰有好處,真的很難理解。

美國本來就是無可取代的世界市場,擁有大幅貿易逆差本來就是無可避免的。由於我是念經濟學出身,看到川普政府直接用貿易逆差除以二當作稅額,心中有無數感概。但擁有無數當代經濟學大師的美國經濟學界,恐怕才是現在最欲哭無淚的一群吧,真的是literally「這樣要我要怎麼教學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lkj24 的頭像
    mlkj24

    mlkj24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