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st Mar 20 2025
3月13日時,台灣總統賴清德打破慣例,公開宣稱中國是「境外敵對勢力」,指出中國行為已觸犯台灣的《反滲透法》。他表示,中國招募台灣的幫派分子、媒體、政黨、軍警等,意圖「在我們的內部進行分化、破壞、顛覆等活動」。為了因應這項威脅,賴總統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強對中國人的移民審查、限制兩岸交流、以及恢復對涉嫌通敵的軍人進行軍事審判。
雖然賴總統的談話強硬,但在用詞上仍採取某種程度的妥協。他在中文語境中使用了「境外」一詞,這個詞可以解釋為「邊境外」,有一定的模糊性,避免直接使用「外國」來稱呼中國。中國方面在提及台灣時也常用「境外」這個詞。在演說後,賴總統補充說台灣《反分裂國家法》(譯按:這邊應該是反滲透法,應該是經濟學人的筆誤)中所定義的「境外敵對勢力」,包括任何與台灣交戰、處於軍事對峙狀態、或主張以非和平手段危害台灣主權的國家、政治實體或組織。賴清德認為中國顯然屬於這一類別。
且不論語言上的問題,台灣確實有理由擔心。正如賴總統在演說中指出的,去年有六十四人因替中國從事間諜活動而遭起訴,是2021年的三倍。其中三分之二是現役或退役軍人。此外,台灣政府也正在調查台灣人申請中國身分證的情況。中國也透過收買台灣網紅與名人、補助兩岸旅遊等手段,來爭取台灣民眾支持。3月15日,台灣政府宣布撤銷一名中國網紅的簽證;該網紅曾發布支持中國武統的影片。
賴總統提出的制裁措施在國內引發爭議。軍審判制度被認為源自台灣威權時代。2013年時,一名名為洪仲丘的士兵,因攜帶具拍照功能的手機以及MP3進入營區遭懲處,在禁閉室因熱衰竭而死,引發大規模抗議行動,最終促成軍審制度的廢除。現任國防部長顧立雄表示,新制度將更為公平,並遵循正當法律程序。不過,許多人權倡議者與律師質疑,為何要在非戰時期恢復這套制度。
賴清德提出的各項措施,很難全部落實。許多措施需要修法才能執行,但台灣國會目前由反對黨掌握多數席次。反對黨指控賴總統是個「麻煩製造者」,讓台灣陷入危機。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表示:「這是三十多年來,首度有中華民國現任元首正式將對岸定調為準戰爭對手。」他批評賴總統限制兩岸交流,侵犯言論、思想與行動自由,是「民主的一大倒退」。
賴總統這番談話的時間點,恰是在中國頒布《反分裂國家法》二十週年前夕。《反分裂法》授權中國政府可用武力防止台灣獨立。因此,賴總統在這一天將中國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顯得格外大膽。中國方面也已表示關切。3月17日,中國展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戰備警巡,稱是為了懲罰賴總統的「分裂主義」以及與美國「勾結」。或許賴總統相信他的言辭能團結台灣社會,共同對抗中國的壓力。他在演說中呼籲全民團結,拒絕中國滲透。他說:「唯有團結,才能抵抗分化。」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