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Economist Jan 13th 2005
台灣大部分的製造業都移到大陸去了
在有如「迷中鏡(smoke-and-mirror)」的統計數字下,中國的外資中,香港是最大的投資者。奇特的第二名,是維京群島。台灣排到第六名,在日本、南韓、美國的後面。但如果把投資追溯到母國的話,台灣可能會是最大的一個。
由台灣流入中國的資本,讓中國大陸在資訊科技產業上成為全球領導者,儘管他們的這個產業還是仰賴國外進口的更高階零件。2002年,中國超過了日本和台灣成為世界第二大的IT硬體製造商,僅次於美國。中國IT出口產品陡峭的上升曲線,幾乎和從台灣進口的高階零件相符。中國現在是美國最大的IT硬體出口商。而這些出口中,超過60%的都是台灣企業、中國製造。
中國最新的Top 200出口企業中,第一名是台灣的子公司:鴻海精密(2003年從中國出口的金額達到64億美元),廣達(53億美元)和華碩(32億美元)。這份名單上總共有28家台灣企業,全部都是高科技公司。並沒有因為中國的競爭而受損,台灣IT產業藉由在大陸生產而受益,許多產品都增加了他們在全球市場佔有率,華盛頓的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的Nicholas Lardy說。
台灣有全球第三多的外匯存底,要感謝對中國大陸的巨大貿易餘額:2004年底有2390億美元。在中國的進口來源中,台灣僅次於日本。而對台灣來說,中國是最大的出口市場。台灣企業在中國僱用了約1000萬人,而中國正擔憂它成長的失業率,這對中國的穩定有巨大的貢獻。這幾年來,一個強大的經濟合作關係正在台灣海峽兩岸展開。
在蔓延的經濟特區中,許多工廠都是台灣企業的,從幾年前的小村落一路聚集而成。東莞覆蓋著台灣資金,許多都已經十年左右了。東莞是第一波台灣投資者在1990年初,台灣政府鬆綁了投資限制後的選擇處。它離香港很近,也在澳門附近,這唯二可以直飛台灣的中國都市。
東莞對低科技產業來說是個大磁鐵,從勞力密集工業開始。但從1990年晚期開始,台灣在大陸的投資,在科技的階梯上慢慢往上爬。東莞仍在成長,但投資的熱潮已經往北走到長江流域了,尤其是上海附近。一個擁有好勞工和中國本地市場潛能的區域。離上海一小時車程遠的崑山,幾乎是台灣高科技業的複製城。大約有30萬左右的台灣人,以及靠他們吃飯的人住在大上海區域內,物價也隨之上漲。
台灣流傳著台灣商人在大陸被綁架、搶劫和謀殺的故事。許多人也懷疑,到底真的多少人賺到錢了。蔡英文,台灣陳總統主政下的前陸委會主委,預估只有一半賺得到錢。但即使是這樣,還是有超過七萬家台灣廠商不管政治上的緊張,在大陸設廠。台灣在某些投資以及直航有些限制。陳武雄,和通集團的老總說:「現在是一個全球競爭的時代。」和通在中國投資了超過1億美元。「如果你不去中國,別人會去,第一個受害的會是你。」
在東莞,有些低附加價值產業的台灣企業主已經為了蜂湧至北方的資金感到不安。有些已經移到別的地方去了,像是附近的越南。「如果你在十年後回到這裡,這裡可能一家台灣企業也沒有。」一位在東莞擁有工廠的台灣電子企業負責人說。
他有些誇大。其他比較不靠廉價勞工的台灣商人很可能會離開。對勞力密集產業的出口來說,中國可能會減少一些炫麗。但新一波的台灣投資,找尋的是較高技能的勞工,而且他們的目光不只放在海外,還包括正在成長的中國本地市場。這些投資,被高附加價值產出所刺激,有助於中國的貿易轉型。2003年中國出口了約1300億的電子以及IT產品,比前一年多了41%。而幾乎佔了中國所有出口的三分之一。中國官方說,IT產品的總產值在2010年前會跳三倍。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中國需要台灣企業,就算他們支持獨立。2004年五月,共產黨的傳聲筒人民日報,指控許文龍,台灣奇美集團的負責人,在中國有許多化學工廠,利用他的利潤來支持獨立運動。但中國沒有採取什麼直接的手段制裁奇美。「幾乎沒有我們不歡迎的」中國發言人說。「只要他們遵守法律,我們就讓他們投資。我們沒說要趕走他們。」(譯按:不知道經濟學人對後來許文龍發表的聲明有什麼看法)
似近又忽遠
在政府層面,兩邊正在為了所謂「三通」通訊、通商、通航問題爭執。這些從國共內戰後就終止了。但這些藩籬其實已經悄悄地被拆解了。信件可以透過香港轉寄;1980年後電話也可以直通了;兩岸的貨物透過第三地配送,但如果不是本地貨物的話,可以直接送往。
除了香港跟澳門外,無法直航是一個最多人關心的議題。其實看起來問題也沒那麼大。如果你在早上離開台北,幾乎可以在黃昏前到達每個你想去的大陸大都市。但直航的確有幫助。現在去上海要花上六到七個小時,直飛只要約九十分鐘。
台灣政府估計直接的海運和空運可以解少約百分之15到20的運費。海運也會快上兩倍,空運一年更可以省下3億9千萬元。但直航需要的是相互的合作,所以兩邊都想儘量減少政治干擾的因素。
對台灣來說,直航是一個大問題的一部份:我們應該和中國經濟整合多少?我們要不要限制某些科技的投資;要對大陸更開放嗎?讓更多人來台灣工作、投資?經濟上的議題很引人注意,尤其是資訊科技產業。
台灣大部分的製造業都移到大陸去了
在有如「迷中鏡(smoke-and-mirror)」的統計數字下,中國的外資中,香港是最大的投資者。奇特的第二名,是維京群島。台灣排到第六名,在日本、南韓、美國的後面。但如果把投資追溯到母國的話,台灣可能會是最大的一個。
由台灣流入中國的資本,讓中國大陸在資訊科技產業上成為全球領導者,儘管他們的這個產業還是仰賴國外進口的更高階零件。2002年,中國超過了日本和台灣成為世界第二大的IT硬體製造商,僅次於美國。中國IT出口產品陡峭的上升曲線,幾乎和從台灣進口的高階零件相符。中國現在是美國最大的IT硬體出口商。而這些出口中,超過60%的都是台灣企業、中國製造。
中國最新的Top 200出口企業中,第一名是台灣的子公司:鴻海精密(2003年從中國出口的金額達到64億美元),廣達(53億美元)和華碩(32億美元)。這份名單上總共有28家台灣企業,全部都是高科技公司。並沒有因為中國的競爭而受損,台灣IT產業藉由在大陸生產而受益,許多產品都增加了他們在全球市場佔有率,華盛頓的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的Nicholas Lardy說。
台灣有全球第三多的外匯存底,要感謝對中國大陸的巨大貿易餘額:2004年底有2390億美元。在中國的進口來源中,台灣僅次於日本。而對台灣來說,中國是最大的出口市場。台灣企業在中國僱用了約1000萬人,而中國正擔憂它成長的失業率,這對中國的穩定有巨大的貢獻。這幾年來,一個強大的經濟合作關係正在台灣海峽兩岸展開。
在蔓延的經濟特區中,許多工廠都是台灣企業的,從幾年前的小村落一路聚集而成。東莞覆蓋著台灣資金,許多都已經十年左右了。東莞是第一波台灣投資者在1990年初,台灣政府鬆綁了投資限制後的選擇處。它離香港很近,也在澳門附近,這唯二可以直飛台灣的中國都市。
東莞對低科技產業來說是個大磁鐵,從勞力密集工業開始。但從1990年晚期開始,台灣在大陸的投資,在科技的階梯上慢慢往上爬。東莞仍在成長,但投資的熱潮已經往北走到長江流域了,尤其是上海附近。一個擁有好勞工和中國本地市場潛能的區域。離上海一小時車程遠的崑山,幾乎是台灣高科技業的複製城。大約有30萬左右的台灣人,以及靠他們吃飯的人住在大上海區域內,物價也隨之上漲。
台灣流傳著台灣商人在大陸被綁架、搶劫和謀殺的故事。許多人也懷疑,到底真的多少人賺到錢了。蔡英文,台灣陳總統主政下的前陸委會主委,預估只有一半賺得到錢。但即使是這樣,還是有超過七萬家台灣廠商不管政治上的緊張,在大陸設廠。台灣在某些投資以及直航有些限制。陳武雄,和通集團的老總說:「現在是一個全球競爭的時代。」和通在中國投資了超過1億美元。「如果你不去中國,別人會去,第一個受害的會是你。」
在東莞,有些低附加價值產業的台灣企業主已經為了蜂湧至北方的資金感到不安。有些已經移到別的地方去了,像是附近的越南。「如果你在十年後回到這裡,這裡可能一家台灣企業也沒有。」一位在東莞擁有工廠的台灣電子企業負責人說。
他有些誇大。其他比較不靠廉價勞工的台灣商人很可能會離開。對勞力密集產業的出口來說,中國可能會減少一些炫麗。但新一波的台灣投資,找尋的是較高技能的勞工,而且他們的目光不只放在海外,還包括正在成長的中國本地市場。這些投資,被高附加價值產出所刺激,有助於中國的貿易轉型。2003年中國出口了約1300億的電子以及IT產品,比前一年多了41%。而幾乎佔了中國所有出口的三分之一。中國官方說,IT產品的總產值在2010年前會跳三倍。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中國需要台灣企業,就算他們支持獨立。2004年五月,共產黨的傳聲筒人民日報,指控許文龍,台灣奇美集團的負責人,在中國有許多化學工廠,利用他的利潤來支持獨立運動。但中國沒有採取什麼直接的手段制裁奇美。「幾乎沒有我們不歡迎的」中國發言人說。「只要他們遵守法律,我們就讓他們投資。我們沒說要趕走他們。」(譯按:不知道經濟學人對後來許文龍發表的聲明有什麼看法)
似近又忽遠
在政府層面,兩邊正在為了所謂「三通」通訊、通商、通航問題爭執。這些從國共內戰後就終止了。但這些藩籬其實已經悄悄地被拆解了。信件可以透過香港轉寄;1980年後電話也可以直通了;兩岸的貨物透過第三地配送,但如果不是本地貨物的話,可以直接送往。
除了香港跟澳門外,無法直航是一個最多人關心的議題。其實看起來問題也沒那麼大。如果你在早上離開台北,幾乎可以在黃昏前到達每個你想去的大陸大都市。但直航的確有幫助。現在去上海要花上六到七個小時,直飛只要約九十分鐘。
台灣政府估計直接的海運和空運可以解少約百分之15到20的運費。海運也會快上兩倍,空運一年更可以省下3億9千萬元。但直航需要的是相互的合作,所以兩邊都想儘量減少政治干擾的因素。
對台灣來說,直航是一個大問題的一部份:我們應該和中國經濟整合多少?我們要不要限制某些科技的投資;要對大陸更開放嗎?讓更多人來台灣工作、投資?經濟上的議題很引人注意,尤其是資訊科技產業。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