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41220_BLP001_0
Dec 20th 2014

有證據顯示,我們體內裡蘊含著以物易物跟以物品換取勞務的基因,只需要在最近的校園內就可以進行商業冒險。潛藏在校園圍牆內的,是蓬勃發展的經濟,從交換午餐食物、或是暗地出售上周末撞倒糖果架時偷偷撿起來的糖果開始。非正式的經濟教育,早已超越供給需求的機制。很常見的是,最後以金融方式運行:許多小朋友在操場,首次嚐到炒作誘惑的真正滋味。

不時地,就會有某些狂潮席捲所有的盪鞦韆。零用錢被拿來追逐突然紅起來的小飾品。如果這股狂潮維持地夠久,就能釣到更大的魚:沒錯,不只是大人,還包括華爾街。如果要說明輕鬆賺的誘惑力量,沒有比席捲全球,下至校園、上至鉅額交易的80-90年代棒球卡狂潮,更好的例子了。

記者當時也在這股狂潮內,為昂貴的新人卡,掏出微薄的零用錢,購買後視為珍寶地放在硬膠殼,然後心中相信這張卡絕對會增值。在比較收集的球員卡時,小朋友會互相編撰一些虛擬的故事,比如說這張被遺忘的卡,是在閣樓或是地下室找到的 — 或是同樣有價值的卡,在春季大掃除被無視珍寶的父母給丟了。我們都跟自己的父母說得很清楚,我們的盒子裡面全都是寶物,絕對不能丟。而我們都會焦急地等候球員卡的交易聖經:貝克特棒球卡月刊(Beckett Baseball Card Monthly)。我們都沒怎麼看雜誌前面的文章,直接翻到價格表那頁,準備對比一下,我們的蒐集品在市場上的價格,然後看球員卡的紙上財富是否有增加。收集球員卡比在股票市場上打滾好些,球員卡是真實、美觀的有形物體,可以翻閱欣賞。而且球員卡的價值只會往上。

球員卡是矩形的紙板,大約是一支小型智慧型手機的大小,正面有球員的照片,背面則是球員的生平跟數據。根據傑米森(Dave Jamieson)所著,有關球員卡現象的「卡相極佳(Mint Condition)」一書,球員卡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期。早期的球隊,會為某些球員製作「交易卡」,是當時頗受歡迎的宣傳策略。香菸公司很快地也採用這個主意,將卡片塞在香菸盒裡:每個系列各放一張,希望客人會反覆購買,直到收集完所有系列。但最後,看起來小孩子對這些照片比較有興趣,他們在街上跟吸菸者要菸盒裡面的卡片。

在1920年代口香糖市場開始成長時,球員卡開始設計地對小朋友更友善。大蕭條期間,口香糖廠商將小朋友口袋裡的幾分錢賺走不少,這要感謝球員卡。戰後的市場強勢反彈,1952年Topps口香糖公司,用自家的包裝,發表了公認第一款的現代球員卡 — 大張又有光澤。而球員卡工業,也跟美國的國球 — 棒球,一起順勢成長。

1970年代,球員卡吸引小朋友主要的原因是,小朋友可以找到他們偶像的照片,或是可在收集完整球員卡中得到樂趣。但有一項細微的改變正在進行。一些較年長、已從事收藏工作數十年的狂熱球員卡收藏家,開始交換卡片,或是尋找那些特別稀少、珍貴的物件。而一位前述的狂熱份子,名為貝克特(James Beckett)的統計學教授,開始調查買家賣家經手或聽聞的球員卡價格。1979年,他將這些價格結合在一起出了第一版,隨後成為固定的球員卡價目表。1984年後期,這份價格表成為月刊,比較容易掌握飆漲的價格。這就在記者開始收集球員卡後沒多久,也正是此項嗜好變成投機狂潮的時點。

也許貝克特不是造成球員卡淘金潮的唯一原因,但很難想像如果沒有他,這股狂潮還會爆發。1970年代時,只有職業收藏家知道,某些高價特殊卡可以在拍賣會上取得。貝克特棒球月刊,為球員卡創造了一個更大的市場。讀者可以知道價格在全美如何浮動,來決定是否要賣掉這些紀念品 — 或是繼續把閣樓填滿,等待未來價格上漲的一天到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lkj24 的頭像
    mlkj24

    mlkj24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