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ARCHIVE PHOTO: A 41-year-old attacked former Japanese Prime Minister Shinzo Abe in open Stravue. Abe's condition is critical. Prime Minister Shinzo ABE (Japan) Joint press briefing by the Japanese Prime Minister and the Federal Chancellor in the Federal Chancellery in Berlin, Germany on April 30, 2014 ¬_¬
Economist Jul 8th 2022

安倍晉三之前就確定會在日本史書留名。他在2012年至2020年間擔任首相,是戰後日本任期最長的領導人。7月8日他在一場助選活動上遭暗殺,享年67歲;也讓他成為戰後第一位遭到殺害的日本領導人。安倍是日本當代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以被槍擊身亡的悲劇結束一生。

雖然年幼時安倍曾想拍電影,但他的政治之路幾乎是已被預先鋪好的。跟他許多同儕一樣,安倍出身政治家族:他是前外相安倍晉太郎的兒子、也是曾被認定為戰犯嫌疑犯,在戰後1957年至1960年擔任過首相的岸信介之孫。安倍認為他的政治使命,是完成前人未竟之業:恢復日本全球強權的地位,並廢除在美國占領軍施壓下,被迫採取的一些和平主義政策。對批評者來說,他代表了一種危險的民族修正主義。對於支持者來說,他是日本在愈加動蕩的現代世界中,所需要之具遠見的現實主義者。

安倍在2006年至2007年首次擔任首相,在金融醜聞跟健康狀況不佳的情況下結束。在他於2012年重返首相大位時,日本正飽受全球金融危機跟福島三重災難(地震、海嘯、核災)之害。他說,「日本不會淪為二流強國,現在不會,將來也永遠不會。」他的第二任期,帶著被稱為「安倍經濟學」的經濟政策,佐以他的地緣政治願景。他的「三支箭」— 寬鬆貨幣政策、擴張財政支出、結構改革 — 協助日本擺脫了長期通貨緊縮的低迷情況,並提振股市,但還是未能達到安倍政府所設定的通膨或經濟成長目標。安倍調整法律框架,讓自衛隊能在全球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不過他並沒有達成修改日本戰後憲法的目標;戰後憲法技術上禁止日本擁有「戰爭潛力」的武力。

安倍在地緣政治留下印記,從他過世後各國領導人的大量悼念就是證據。全世界的外交官現在談到亞洲時,所使用的「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地區」一詞,就是安倍所發明的。美日印澳四方對談,也是安倍的主意。TPP在川普政府後還能持續下去,也多半是因為安倍的領導。澳洲智庫《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稱日本在安倍時期,成為亞洲「自由秩序的領導者」。

但在日本國內,即使他贏過一場又一場選舉,安倍的評價仍兩極。他對日本安保政策的改變,引發了重大抗議。他的歷史否認主義,讓日本更難以修復與前殖民地南韓的關係;為了解決過去的領土爭議,他向普丁持續示好,但仍無濟於事。貪污醜聞也損害了安倍政府的信譽。日本的新聞自由指數,在安倍任內下滑。但是,儘管他在2020年9月辭職前的政府支持率不斷下降,但隨後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有74%的日本民眾認可他的治理。

安倍卸任後仍然是日本政壇的重要人物。作為國會議員,他是執政黨自民黨最大的派系領導人;他利用他顯眼的位置,繼續推動更強力的軍事姿態。他也將自己的影響力應用於競選活動,為7月10日參議院選舉的候選人助選。

就是在奈良(位於京都南邊的古都)助選的時候,安倍遭受槍擊。由於槍枝在日本被嚴格管制,政治暴力變得極為罕見(2021年只有一人遭槍殺),此事件震驚了日本。觀察家認為,即將舉行的選舉,一定程度上是在考驗岸田首相能擺脫多少安倍在自民黨內部的影響力。相反地,岸田野將接受安倍被槍殺後的危機處理評估。在殺戮事件後,明顯受到打擊的岸田承諾將繼續舉行投票,誓言「保護我們的民主」和「不屈服於暴力」。

相反地,安倍的逝世,也強化了他的核心政治訊息之一:全世界都很危險,日本必須要擺脫戰後的和平主義。安倍心中有著超越日本國界的世界。他在俄國入侵烏克蘭後接受《經濟學人》採訪時說:「日本人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也就是如果一個國家有足夠的決心,入侵、侵略行為實際上可能會發生。」「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逐漸意識到,在保護我們的國家時,自身的努力和意志力至關重要。」只是對安倍來說,日本也被證明很危險。

原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lkj24 的頭像
    mlkj24

    mlkj24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