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st Aug 11th 2022
美中在近期很少有共識。但在台灣議題,至少某種層面上,他們的說法同調。雙方的官員都說,台灣(中國宣稱擁有主權,但美國支持其蓬勃民主)周遭的現狀,正往危險的方向演進。戰爭看起來還不迫在眉睫,但持續了六十多年的不安和平狀態很脆弱。但當問雙方,這是誰的錯時,這樣的同調馬上破滅。
本月,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而引發的危機,可清楚看出這點。訪台完全在她的職權範圍之內,但這趟行程有挑撥性。訪台之行激怒了中國共產黨;上次有眾議院議長訪台已經是1997年的事了,但中國外交部稱美國的「竄訪」破壞了現狀。在裴洛西離開後,中國,中國對台灣試射飛彈,並在台灣周圍進行實彈演習,看起來就像在預演封鎖行動。
自1995-96年的危機以來,美國、中國跟台灣越來越對(和平所倚賴的)模糊且矛盾的情況 — 如果你想的話,也可以稱之為「現狀」— 感到不安。尤其是中國,已經露出牙齒。如果世界想避免戰爭,就必須趕快建立新的平衡點。
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過去半個世紀的驚人變化。台灣從軍事獨裁政體,發展為擁有兩千四百萬人口(幾乎全為漢人)的繁榮自由民主國家。台灣人的富裕程度,約是大陸人的兩倍。台灣的成功,對中國專制政權就是一種含蓄的非難,這也是台灣人抵抗北京統治的顯著理由。台灣總統蔡英文並沒有正式走向獨立,但台灣正在遠離大陸。中國提出的一國兩制,在大陸鎮壓香港的公民自由後,顯得空洞。今天希望台灣立即獨立的人並不多,但那是因為肯定會遭到中國入侵。但希望立即統一的人數更少。
美國也變了。50年代兩次介入台灣的保護行動後,美國開始懷疑是否值得。但台灣的民主成就,以及半導體供應國的重要性,提高了籌碼。今日,日本在內的盟國,將美國對台灣的堅定支持,視為對美國在西太平洋主導地位跟力量的考驗。美國沒有正式承諾直接保衛台灣,而是採取了所謂「戰略模糊」政策。但隨著美中競爭日益激烈,以及華盛頓的政治人物爭相對中國展現強硬態度,今日已沒有太多人會懷疑美國是否會加入台灣戰事。事實上,拜登總統多次發表類似談話 — 雖然每次下屬都會收回他的說法。
但提到破壞現狀,中國還是第一名。和平能否持久,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強人習近平。他為悲觀主義者提供了足夠充分的理由。隨著中國變得富裕,他滋育了一種醜陋、偏執得民族主義,強調中國過去被背信棄義外國列強施加的每次屈辱。他將統一台灣與2049年的「民族復興」目標綁在一起。為了有能力以武力奪下台灣,中國一直以此為建軍目標;現在中國海軍比美國海軍擁有更多船艦。華盛頓的一些將領認為,入侵台灣的行動將會在十年內發生。
幸運的是,中國在這場危機中,雖然展現出強力行動,但有經過調整 — 看起來是為了顯示其憤怒和實力,但同時避免緊張升級。中國部隊以「避免引發戰爭」的形式部署。美國也發出了類似的訊號。美國延遲了洲際飛彈的例行試射;裴洛西的專機繞道飛往台灣,避免飛越中國在南海的基地。
危險在於,中國利用這場危機,劃定了新界限,逐步侵犯台灣認為的領空和領海。中國還可能試圖對台灣與世界其他地方的往來,施加更嚴格的限制。
不能讓這件事發生。美國及其盟國的任務是,在不發生戰爭的情況下抵制這些嘗試。美國可以從重建中國軍演前就有的規範開始。美國應該立刻恢復台灣附近的軍事行動,例如通過台灣海峽、或通過中國聲稱擁有主權的國際水域。美國也可以繼續擴大與盟國的軍事演習,讓各國能更參與對台灣的應變計畫。日本對中國飛彈落入附近海域感到惱火,並表示可能會介入戰事,這將使中國的入侵行動變得更複雜。
這些行動的目的,是為了說服中國不值得冒這個險入侵台灣。利用討論中的台灣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提供更多訓練跟武器給台灣是可行的,但台灣也需要更好的戰略。比如說像烏克蘭那樣,使用機動性高的小型裝備,而不是台灣將領偏好的昂貴大型武器,台灣應該成為中國難以下嚥的刺蝟。台灣也應該表現出更高的自衛意願;台灣軍隊一直以來受到腐敗、浪費跟醜聞的困擾。
有時候與中國公開對幹是有道理的,但更多時候,會變成收穫很少但麻煩很大。G7譴責中國進行飛彈試射,一如日本跟澳洲所做的。但韓國沒有,東南亞國家也還在觀望。即使在譴責中國侵略性行為的同時,拜登政府應該也要強調不支持台灣正式獨立。國會應避免採取象徵性但實質意義較少的舉動,比如說對台灣駐華盛頓代表處更名。為何不直接通過貿易協定呢?
戰爭不是無法避免的。儘管習近平野心勃勃,但掌權才是第一優先。如果說入侵烏克蘭帶來甚麼教訓,那就是即便看似輕鬆的勝利,也可能演變成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進而在國內造成毀滅性後果。美國、台灣不必證明中國入侵會失敗,只要引發夠多的懷疑,就能說服習近平繼續等待。
原文
- Aug 12 Fri 2022 00:22
經濟學人 目標:台灣 Target : Taiwan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