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Economist Mar 6th 2023

玉山兩棲船塢運輸艦是台灣海軍最大的軍艦之一。這艘萬噸級的戰艦矗立在左營海軍基地的海面上,飛彈指向天空。今年1月,國防部邀請記者登艦參觀,並指出該艦可運載兩棲突擊車、降落直升機和發射較小艦艇。這是台灣第一艘萬噸級的兩棲戰艦,取代了一艘建於1969年的美國軍艦。蔡英文總統稱其為台灣「國防自主」的象徵,並表示台灣必須用最好的裝備來應對中國的威脅。

玉山艦確實令人印象深刻,但台灣是否應優先購買這類裝備,正是其國防戰略討論的核心所在。美國專家批評台灣花費太多錢在昂貴的裝備上,而沒有考慮這些裝備在戰爭中的實際效用。他們認為,台灣不應該購買和建造容易被中國導彈擊毀的大型船艦、戰機和坦克,而應該建立彈藥儲備並購買更便宜、更靈活的武器。台灣需要實行「刺蝟」戰術,讓中國入侵變得更痛苦。這需要把入侵行為視為最優先,而不是把入侵和「灰色地帶」威脅看作同等重要。

現在台灣領袖們談論的是「不對稱作戰」,即小國需要集中火力打擊強大敵人的弱點。但台灣不願放棄傳統防禦,因為無法保證美國會介入。自從1979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結束後,美國就沒有保護台灣的義務。美國制定了《台灣關係法》,根據該法案,美國提供「防禦性」武器,並將任何以武力決定台灣未來的行為視為「對西太平洋地區和美國安全的威脅」。

這使得美國是否軍事干預的問題保持模糊。拜登四度表明,如果中國入侵,美軍將保護台灣。每次白宮都澄清政策沒有改變。官方立場認為,台灣的主權應「由中國人和平決定」。但拜登稍微修改了措辭。他去年9月表示,台灣是否獨立「他們自己決定」,裴洛西補充說獨立「由台灣自行決定的」。前川普政府官員更進一步呼籲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結束戰略模糊的狀態。

因為中國已經改變戰略,台灣也需要改變。90年代時,當中國向台灣海峽發射飛彈時,美軍派出兩支航母艦隊,其中一支穿過台灣海峽,嚇阻中國進一步行動。自彼時起,中國便開始發展海空軍以及飛彈能力,以防止美國介入台灣防衛。專家擔心,中國飛彈可能會使台灣的海空軍癱瘓:如果跑道遭到炸毀,戰機便無法起降,而海軍可能會為了存活被迫離港。

美國的國防計畫人士了解到,他們必須改變路線來對付更強大的中國。美軍在三十年後重返菲律賓;美國海軍陸戰隊放棄坦克,並重新組織陸上戰鬥部隊,整編成更小型、方便跳島的兩棲作戰團。他們也要求台灣不要再把焦點放在可以壓制中國(現在已經是不可能的),而是更專注在保衛本國上。

前參謀總統李喜明贊成這樣的手段。提出了一種以沿岸戰鬥為重點的防禦概念,這意味著降低花費在最新、最大的坦克、戰機和艦艇上,而將經費花在得以阻礙中國入侵的飛彈、地雷機動性高的武器上。然而,這位前海軍上將擔心,自己退休後台灣便放棄了這個概念。台灣繼續要求購買昂貴的武器,如M1坦克和F-16戰鬥機 — 儘管美國的國防專家認為這些武器沒有實際用途。近年來,美國對台灣的軍事領袖失去了耐心。美國政府開始拒絕台灣的軍售要求,並試圖出售適合不對稱作戰的武器系統。



我的武器比你大
My weapons are bigger than yours

批評人士認為,問題在於部分軍事領袖的思維,仍然停留在戒嚴時期。他們希望能根據過去反攻大陸的計畫,對軍隊做升級。「他們正建立自己想要的,而不是基於面臨威脅所需的東西」,唐安竹(Drew Thompson)說。他在2011年至2018年期間在美國國防部負責中國、台灣、蒙古事務,現在在新加坡的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任職。

李喜明認為,台灣錯誤地跟隨美軍的建軍模式,無視規模小很多的事實。「即使美國試著告訴台灣,不要模仿我們,模仿較小、較有彈性的國家,比如說烏克蘭。但我們還是試著要多買坦克、戰鬥機、戰艦」,李喜明說。台灣國防部反擊說,他們需要傳統武器來回應台灣周遭的灰色地帶行動。中國在2022年派了1,732架次戰鬥機進入台灣的防空識別區,幾乎是2021年的兩倍。

有些人認為,台灣必須為所有的可能性做準備,因為即使爆發戰爭,美國是否會介入仍有疑慮。如果台灣確信美國無論如何都會加入戰爭,那麼台灣軍隊就可以轉向,成為難以消化的刺蝟。但如果缺乏這種明確性,擔心可能會孤軍奮戰是必要的。一些美國人反駁,台灣最需要的,是展示中國入侵後不只能撐上幾天的實力。即使美軍承諾介入,可能也會花上數周的時間動員,2018年至2021年在美國國家安全會議負責中國、台灣及蒙古事務的前官員簡以榮(Ivan Kanapathy)說。「不管我們說了甚麼,重點在於我們能做甚麼。如果我們做不到,那都不重要了」,簡以榮如是說。



台灣持續打造大型軍艦、購買更好的戰機,部分出於公共關係的理由。政治人物喜歡把軍售當成美國支持的證據,更好的武器也能提高士氣,向大眾展示台灣政府跟軍隊正在對抗中國的入侵。

然而,民調顯示,台灣民眾對國防沒甚麼信心。由於中華民國的歷史,造成軍民關係複雜。在一黨專政制度下,軍隊的敵人不只是中國,還包括台獨運動分子。在台灣民主化之後,黨、軍才逐漸分開。九零年代跟二十一世紀初期的改革,強調文人領軍,撤除了軍隊中的秘密警察,訓練時也不再政治洗腦。但軍隊仍是台灣最保守、最親國民黨的團體之一。一位派駐在台北的美國官員說,許多軍官「對美國、中國同樣懷疑」。即使在2015年前後,還是有軍官跟他說,中國是表親,然後他們「永遠不會為了台獨戰鬥」,那位美國官員補充說。



民主化也意味著預算優先不再放在國防上。台灣的國防支出佔GDP比,從1979年的歷史高點7.6%,下降到2016年蔡英文剛上任時的1.8%(她之後提高到2.4%)。削減國防預算同時得到了民進黨與國民黨的支持。兩黨都選擇在教育、醫療等在政治上受歡迎的領域上增加預算。台灣還開始縮短役期,原本是兩年,到了2008年剩一年,2013年只剩下四個月。縮短役期的目的,是要建立一支更專業的全志願役部隊,並將軍隊從中國民族主義統治象徵轉變成台灣主權的捍衛者。

結果令人失望。雖然訓練精進了,但台灣的全志願役部隊,到了2022年3月還是有七千名缺額,即使當時僅有十六萬三千多人。儘管蔡英文常穿著軍裝拍照,但從軍並不受歡迎。軍隊的薪資跟社會地位都偏低,續簽率也低。台灣也有人口衰退、老化的問題,2022年的出生率只有0.87。台灣內政部警告,2022年台灣的入伍人數將是十年新低,且役齡年輕男子數目會持續下降。

台灣跟美國都認為中國入侵的可能性不高,因為中國沒有把握阻止美國介入、順利佔領台灣。但台灣早該行動了,正如俄國2014年併吞克里米亞刺激了烏克蘭進行全新軍事改革一樣。台灣必須進行國防改革,以準備抵禦中國侵略。台灣已採取包括延長兵役期間、增加國防支出、改變武器採購策略跟改善訓練內容等。前國防部長楊念祖認為,台灣需要更好的國安策略,跟一場嚴肅的公共辯論。但他說,這需要一個「健康的政治環境」,而這是台灣所缺乏的。這將是下次總統選舉的考驗。

原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lkj24 的頭像
    mlkj24

    mlkj24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