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22_LDP001_0
Economist Sep 22nd 2012

雖然亞洲的國家並不真的以一沙窺大千世界(譯註:這邊經濟學人借用了英國18世紀詩人Blake名作Auguries of Innocence的第一句話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但他們對距離遙遠的淺灘跟礁岩所造成的國家利益損害,可是十分認真看待。這個夏天以來已經有幾起連續的領海爭議,涉及中國、日本、南韓、越南、台灣以及菲律賓。因為某個日本稱為尖閣諸島而中國稱為釣魚島的無人島群領土爭議,本周在中國各地城市發生了更多起的反日暴動。豐田跟本田都已經關閉工廠。面對雙方言詞的激烈交鋒,某份中國報紙很有建設性地建議中國應該跳過無用的外交途徑,直接上主菜原子彈伺候。

那真的太荒誕誇張(grotesque hyperbole)了:雖然有點遲,幸好北京政府試圖淡化爭議,他們了解經濟利益建立在保持和平上。聽起來相當合理,但如果把中國的崛起跟一個多世紀前的德意志帝國對比的話,就不是那回事了。回到那時候,沒有國家在衝突中獲取經濟利益;但德國人認為是世界成長太慢,無法供給其成長的電力跟原油需求,然後不合理的熱情,比如說民族主義就接管這一切。中國正在從150年間的恥辱中重新站起,伴隨著焦慮的鄰國,這些鄰國中有許多都是美國的盟友。在這種情況下,跟這些礁岩有關的衝突,可能會導致類似暗殺斐迪南大公的嚴重情況發生。

一山不容二虎

樂觀主義者說最近的爭議僅是政治大戲的上演 — 是日本選舉跟中國領導世代交接的產物。尖閣諸島的爭議會鼎沸,是因為日本政府將該島從原本的個人島主中購買下來。日本政府此舉是因為他們不希望該島落到強烈反中的東京都知事惡作劇之手中 — 他也打算將該島買下來。儘管如此,中國還是覺得受到侮辱。中國再度強調了其主張以及不停地派巡邏船艦侵犯日本的領海。這些行為鞏固了領導人的形象,就在習近平接班前。

同樣樂觀主義者認為,更普遍地來說,亞洲太忙於賺錢,沒有時間發動戰爭。中國現在是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遊客蜂擁至東京,掃購陳列在表參道櫥窗中的名牌貨。中國沒興趣拓展領土。無論如何,中國忙家裡的事都忙不完了:他們幹嘛在國外找麻煩?

亞洲各國的確有理由維持好關係,最近的爭執也有可能會消逝,就像過去其他的爭議一樣。但每次有關島嶼的紛爭一起,各國的態度便會強化然後信任遭侵蝕。兩年前,當日本逮捕了接近該島的中國漁船船長,馬上引起的報復行為是中國停止販賣稀土給日本企業。

亞洲各國,尤其是中國,民族主義的興起,讓這種威脅加劇。無論日本再怎麼主張其擁有尖閣諸島的合法性,根源都追溯回殘酷的帝國時代。所有國家的媒體所播放的偏見,也常常在學校被灌輸。因為中國的領導階層幫助創造民族主義,在適當的時候利用它。導致若現在不去捍衛國家的一隅,其領導階層會面臨尖銳的批評。最近一項民意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中國民眾認為未來的幾年將會看到與日本在軍事上的衝突。

因此這個島的議題,比較不是因為漁業、石油或天然氣所造成的。反而是各國在競逐亞洲未來的高賠率賭局。即使很小,所有的事件都有成為例子的風險。日本、越南和菲律賓擔心如果他們作出讓步,中國會感受到軟弱,然後進一步要求。中國則擔心如果他們無法讓事情照著他們期望走,美國和其他國家會認為他們可以任意否決其計畫。

合作及威懾

亞洲無法擺平島嶼的爭議,讓人懷疑他們該如何解決真正的難題,比如說朝鮮半島或是台灣海峽的問題。中國利用根深蒂固的不安全感來不斷強調其重要性,表現得像是個有主控權的大國。以及意圖利用小紛爭,加溫成(對美國來說)全面性的問題。美國一方面一再保證他們歡迎中國的崛起,同時也用武力威脅來保證太平洋真的太平。

有些解決方案可能要花上整個世代。亞洲的政治家需要開始拔去民族主義的尖牙(也是他們自己豢養的);誠實的教科書內容會是上策。未來的幾十年內,中國的崛起將會是美國外交政策的核心。歐巴馬總統的「以亞洲為樞紐」戰略,對亞洲的盟友來說是一個可行的開始。但中國必須去保證,而非嘗試去控制,如同英國對19世紀德國作的。美國希望一個負責任的中國可以了解他們體悟作為世界強權的潛力。而粗糙的WTO爭議會增加中國的憂慮。(譯註:日前美國在WTO中對中國補貼汽車和汽車部品出口提出申訴。)

對這些島嶼的緊張局勢(以及亞洲的勢不兩立的歷史版本),三項立即的措施是必要的。第一是限制事故的範圍,不要讓事故升高成危機。如果有個準則可以依循,告知船隻在發生事情後該如何處置,海上的碰撞看起來會不那麼彆扭。而如果政府們平常就在地區機構中合作,他們也會覺得一起處理緊急事故較簡單。然而,亞洲的許多對話缺乏影響力,因為沒有一個國家準備放棄他們已有的權力。

第二個措施是在沒有偏見的情況下,用新方法擱置主權爭議。新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該看看他的前任胡錦濤是如何將「台灣問題」先擱置在一邊。尖閣諸島(台灣也宣稱擁有其主權)的問題,毛澤東跟鄧小平都很樂於將主權問題留至下個世代來決定。如果那些島的資源真的有價值,擱置主權就更有道理了:要把鑽油平台放在有軍事風險的地方,即使是國營企業也會遲疑。若是主權爭議被擱置了,各國可以共享資源 — 或是更好地,將水域申請為海洋自然保護區。

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合作解決,所以第三個措施是加強威懾。尖閣諸島的議題美國一直是十分明確的:雖然美國不對主權預設立場,但尖閣諸島在日本的行政體制下,也屬日本保護。這增加了安定性,因為美國會使用外交威望讓爭議不致升溫,中國也明白其無法入侵。但歐巴馬對其他亞洲島嶼的承諾則非如此清楚。

中國的角色變得更中心了。中國領導人堅稱他們的崛起不會對鄰國造成威脅。他們也宣稱會了解歷史。一個世紀前的歐洲,和平和全球化的歲月讓歐洲領導人以為他們可以玩弄民族主義的火焰而不會焚身。這個夏天過後,習近平以及他的鄰國需要知道這個島嶼實際上造成多少傷害。亞洲各國須從沉淪中的腐蝕性不信賴跳脫出來。對中國來說,有什麼比帶頭做起還要更好的方法,可以表現出他和平崛起的誠意?


原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lkj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